研究显示:商城经济成为欧洲华人经济主体

22.01.2014  13:40


  近若干年来,在世界各地经商的新华侨剧增,而人数最多、经商规模最大、最为活跃的,首推欧洲。16日在北京发布的《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进入21世纪后,以进出口批发商贸为主、部分延伸到零售终端的华人商城经济,在欧洲主要国家已经成为当地华人经济的主体。

  该蓝皮书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裹挟下,欧洲华人经济急速转型,进出口商贸批发迅速兴起,建立起一座座仓储、批发、零售兼营的综合性大规模商场。在这些商城、商业街区中,大部分经营者为中国新移民,大部分商品为中国制造。

  作为欧洲土地上前所未有的、以外来移民商户为主经营的大型商贸模式,华人商城既是欧洲华人经济的支柱,中欧贸易的重要集散中心,也是中国商品全球营销网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制造”突破欧盟贸易壁垒的重要通道。

  这部由华侨大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华侨华人蓝皮书还指出,恰在此时,美国和欧洲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欧洲更有欧债、欧元区严重动荡的重压,整个欧洲经济陷入萧条。本来根底就浅薄的华商经济,自然深受其害。

  蓝皮书认为,更为严重的是,突如其来的华商经济带到欧洲各地去的不仅仅是中国制造的小商品,也有很多依附于这些华商身上的行为、习惯、模式、文化,欧洲许多华商集中的城市,不断发生针对华人商城的“突发事件”,致使华商经济屡遭重创,华人商城经济正在面临严峻考验。

  蓝皮书指出,当华商经济处于“小打小闹”的初级阶段时,周边居民和地方监管部门并未留意,或者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但随着华商经济总量迅速攀升,尤其赶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地方政府和主流商界便自然把目光投向在当地迅速壮大的华商群体。

  该书显示,根据学者调研,近期欧洲华商经济的发展趋势可能呈现三个特点:进一步向两级分化;一些华商将积极寻求国内支持,联手中国大型企业在欧洲拓展业务;部分华商将主动与所在国官、商结合,谋求风险共担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