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刚:错位的温暖折射出捐赠的尴尬
昨天,郑州多名残疾人致电本报表示不解:残联冬季送温暖,不送棉衣、被褥,却给每人发了两套少女裙裤。他们中的一些男士称,四五十岁的男士,被送了少女裙裤,心里感觉特不舒服。(12月8日是《大河报》)
“既然是献爱心,给残疾人送温暖,不送棉衣、被褥,送这干啥?”胡明的疑问代表着很多残疾人的心声——大男人冒着严寒赶去“领温暖”,没想到领回的却是单薄的女装,怎能不令人陡生寒意?
这种寒意自然也引发了舆论的热议,针对残联的质疑声不断。其实,冷静思索一下,这种错位的送温暖背后残联又有几多的尴尬?
虽然残联承担着政府委托的任务,开展残疾人工作,但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爱心捐赠并没有真正成为我国社会的自然行为。
就拿此新闻中的爱心捐赠企业来说,经常性反季节捐赠衣物给残联,其中意味不必多言。但反季节衣物捐赠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残联不可能因为季节性不对而拒之,毕竟爱心捐赠是个长期的过程。
那么,问题就来了,接受爱心捐赠只是残联职责中的一项,但对于不具备大量仓储的残联来说,就难免为了避免财物受损而尽早将企业爱心发放,导致温暖送达的“错位”,无意间却忽视了受捐赠残疾人士的心理感受。按当地残联负责人解释的那样,也曾有过夏天送棉被的,大部分残疾人还是心领的,但没想到这次却出了意外,“有些人反应会这么强烈”。
既然受捐赠的有些人反应如此强烈,那么我们的爱心企业、社会团体、爱心人士是否都该集体反思一下呢?爱心捐赠虽无季节之区分,但大伙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想让困难群体既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让他们更有信心好好地生存下去,如此一来,我们能否在平日捐赠财物和帮助他们的时候,多思索一下所捐赠财物是否能够真正帮助到他们,是否会造成中间环节的麻烦,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出爱心?
而残联呢?在接受爱心捐赠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一下该如何将社会的爱心最大化传递给残疾群体,而不是一刀切不看气候、不看物品、不分男女将财物发放完就行,应该充分依靠政府、社区、社会团体的力量,将好事做好,善事有终,真正让爱心捐赠温暖更多的困难群体,让我们的国度、社会处处爱意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