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别让烂尾新闻消磨公众的耐心
岁末年初,媒体又盘点烂尾新闻:广东官员澳洲强奸案,广西民警米店枪杀孕妇案,香格里拉大火消防栓“失灵”之因,山东滨州黄河大桥“免费时间表”、多省份2012年度社会抚养费征缴总额至今未公布……(1月27日《新京报》)
这些新闻在曝光之初,大都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在舆论的呼吁下,相关部门大都以“正在调查中”予以回应,而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当媒体回过头来再次追问事件(案件)的进展情况时,所得到的回应要么仍然是“正在调查中”,要么是“请联系其他部门”。总之,尽管不同的烂尾新闻千差万别,但烂尾新闻的表现状态和有关部门的回应语气却是惊人的相似。
为何会产生烂尾新闻?除了个别特殊情况,恐怕绝大部分都是有关部门采取“拖字诀”来敷衍公众的结果。众所周知,在发达的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新闻热点事件此起彼伏,人们对新闻的关注也往往存在着“喜新厌旧”的特点。于是,有些部门就抓住公众的这一心理特点,对一些新闻热点采取了冷处理:不急于公布调查结果和处理结果,先采取类似于“正在调查中”等惯常的回应方式,对公众进行临时性安抚,等过去一段时间,其他地方出现了新的新闻热点,而人们都去追逐新热点之后,该新闻的热度自然就慢慢冷却下来。尽管在此过程中也可能会有人重新翻出该事件并追问,但总体说来,事件会一直朝着持续冷却的方向发展,直至彻底淡出了公众的视野。纵观这些年发生的许多无疾而终的热点事件,几乎都遵循着这条发展规律。
公众对新闻热点“喜新厌旧”,并不等于不关心那些热点事件的最终结果,只不过,人们对于事件关注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热点都装在脑子里,不可能天天盯着所有的热点不放。但是,这些曾经的热点事件只要有人提醒,人们立即会产生出同一个问题:该事件的处理结果到底怎样了?如果得到的仍是那句“正在调查中”,这对人们的耐心无疑是一种消磨,而多次消磨的结果,最终消磨掉的只能是相关部门的公信力。
如何避免有关部门的“拖字诀”成为烂尾新闻屡试不爽的法宝?除了加强问责,媒体的不断追问也十分重要。对一些有烂尾趋向的热点事件,媒体要有一种一鼓作气和穷追猛打的劲头。当媒体的“追字诀”发挥作用时,相关部门的“拖字诀”恐怕就难以奏效了。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