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野三坡5A景区变成别墅群的三笔账

14.10.2015  17:45

  休假外出,有两件事很闹心:一是想看景色却只能看人头,不文明现象令人寒心;二是规划景点却不知所踪,拆了卖了也没个说法。河北野三坡的民族风情园就属于第二种情况,不少游客乘兴而来,扑空后败兴而归。5A景区莫名变成别墅群,谁破坏了“风情”?

  早在1988年,野三坡就被认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个在北京周边建起的少数民族村寨,20多年的积累在几个月内就被拆除了。人们肯定要问:属于国有资产的民族风情园如何被转卖的?风景区的别墅怎么能光明正大地建起来?开发商与景区管委会之间有何关系?从景区变身别墅,怎么绕过了政策、是否符合程序?

  土地利用始终不是小事,用于耕作的不能建厂,自然景区不能建房。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的《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明确列出了禁止项目,包括“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高尔夫球场项目、赛马场项目”。不能随意开发别墅已有明确规定,更何况占用5A级景区的宝贵资源,毕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属于全民的,具有公共性,怎么任由个别政府部门和开放商“勾连”后就变卖使用了呢?

  显然,景区遭恶意开发不只是有违政策规定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算错了三笔账。第一笔是收入账。景区的贡献有三类,一是用旅游带动周边就业,二是以乡村旅游和周边游增加经济收入,三是用增加的财政收入支撑当地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涞水县内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2.5万人,受益人口近十万人,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开发之初的不足70元提高到现在的3万元。部分景区被破坏,最直接影响是收入减少,这笔账很容易算明白。

  第二笔是民意账。当野三坡镇上的居民发现熟悉的民族园被拆毁,“想拆就拆”怎能让群众心服口服?莫名其妙开发,不明就里被毁,政府不出来说话,老百姓必定打心里不支持,这笔账也不难算。

  第三笔是治理账。不管是景区管委会还是当地政府,出于招商引资的目的也好,打其他“小算盘”也罢,不按政策规定办、不照规矩出牌,显然不是一任政府该有的治理作为。游客面对破败的景区需要说法,当地老百姓更需要说法。在景区建设管理方面,“乱作为”的危害远大于“不作为”。

  野三坡,因“”著称,美丽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令人向往。可是,景色的“”带给人惬意,政府部门的“”戳中了治理痛点。越是具有天然优势,越该倍加珍惜,越应当用实际作为来治理好。治理好、管理好,才是为当地百姓谋最大福祉,才是政府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