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国人“着急”亟需一帖“镇静剂”
不知从何时起,“快节奏”已经无法形容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着急”似乎更能描述大多数人活着的方式。人们在追问:快乐去哪儿了、信任去哪儿了、从容去哪儿了、包容去哪儿了、平和去哪儿了、浪漫去哪儿了。人们在思考:社会道德是进步了还是滑坡了?公众的心态是变得更加从容了还是更加迷茫了?(4月2日《人民日报》)
从容来自于内心的安宁平静,没有或较少压力。上学、看病、就业、住房等等,哪一个不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要生存,要不输在人生起跑线,谁会甘于现状,自动认输?在追逐减压的路上,谁慢一步,谁可能就失之千里。旅途慢慢,有人成功了,有人正在成功的路上,更多人即便被生活击得头破血流也是痴心不改。可以说,步履匆匆的背后,是内心的焦虑不安,是对社会缺乏安全感的直接体现。
谁都可能缺乏安全感,富人也有,否则就不会安装防盗门,雇佣私人保镖,但更多的是穷人。穷人越多,社会焦虑就越多,不安和不和谐因素就越多。尤其是,强势群体还是用非制度化的形式,使得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不断加大。但任何人都不会轻易向命运屈服。于是,在与人生随行的包裹中,急切切将最急于扔的扔掉,不约而同地将“金钱”留下。因此,所谓的道德滑坡、心态迷茫,其实都与钱有关。
这个世界,金钱不是万能的,但哪样不都要花钱?以至于,对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是看他财富占有的多寡。从这个角度看,那些着急忙慌奔波着的人流,实际就是两个人:一个是为名利,一个是为生活,是艰辛的生活推着他们不得不追,马不停蹄。
谁都希望能拥有一份沉静恬淡、一份平和自然。“慢模式”因为稀缺才流行,很大程度,只是一种憧憬,或者说是一种充满自娱自乐式的乌托邦。你要想小资,首先就得有小资的资本。主张中国应当放缓发展节奏来解决社会问题,这主张当然不现实,恰恰相反,急需要解决的,就是让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到不再对生活担心,这是让人“不着急”的唯一“镇静剂”。至少,在未实现之前,要有一套良善的社会财富分配系统,从根源上消除利益障碍,打破“阶层固化、“代际传承”的桎梏,夯实社会平衡的基础,让穷人不再于困顿无望中日复一日地循环。一旦没有或者较少的生存压力,对未来足够放心,有能力去享受慢生活,谁还会低头匆匆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