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农机加持 田间满满“科技范”(图)
文/图 曹章保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傅蓝天
3月24日上午10时许,南昌新建区石埠镇“90后”农民周聪在手机App上设置好参数,滑动手机,眼前的一架无人机便自动起飞,根据既定路线开始播撒稻种。在赣鄱大地,新型农民种田不再完全依靠传统农机,更多的人用上了现代化、智能化农机设备,诸如无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智能灌溉系统等,广袤的田野里处处充满了科技元素。
周聪操控的无人机自动起飞。
周聪给无人机装入种子。
无人驾驶拖拉机正在作业。
无人机播种1小时近60亩
3月24日,在新建区早稻生产观摩会现场,记者四处寻找无人机的驾驭者——“90后”小伙周聪。看着他那娴熟的操作手法,现场围观群众羡慕不已。定点、编程、启动……周聪很快设置好无人机的参数,不到10分钟,近十亩稻田的种子播撒工作就完成了。
提起周聪,周边村民经常对他竖起大拇指。大家还在用传统的播种方式时,他就开始尝鲜无人机水稻撒种。
在父亲周小林眼里,儿子周聪的务农之道更像在“玩”。“他从小就喜欢机械,又肯钻研,大家刚刚看到的无人机撒播种子,就是他钻研的结果。”周小林说道。有了它,父子俩一天可以撒种200多亩稻田。
“去年才开始用无人机撒种,2亩多田3分钟就撒完了。”在田埂上,周小林笑呵呵地说道。周聪家里持有良田2700余亩,是该村的种粮大户,他自己要负责的面积有800多亩。
“机械好,我家才敢承包这么多田地。”周聪告诉记者,现在使用无人机播种,1分多钟可以播撒1亩田,1个小时轻轻松松播撒近60亩田。以往200多亩地,需要十余名农民辛苦一天才能完成,现在一两个人就可以操作。
智能农机让农活变得更容易
指尖一点,原本又脏又累的农活瞬间完成。智能农机带来的高效率,让拥有成百上千亩田地的种粮大户不再为错过农时而犯愁。
“我种了近700亩地,如果按照传统的作业方式,无论是从成本还是从农时上都是不现实的。以前,我投巨资购买了大、中型拖拉机和机耕船等农机,成本很高,还要请专业的驾驶员来耕作。现在我用上了无人驾驶的手扶拖拉机,干活效率高,防陷能力强,而且不用驾驶员,可以24小时不间断作业,太好用了。”在乐安县公溪镇莲塘村的一片水田里,机声隆隆,镇里的种田大户曾绍恩站在田埂上,轻松地按着手中的遥控器,操纵着一辆无人驾驶的手扶拖拉机在田里来回作业。
在江西省农机大市场,记者看到一台台农机神器:长得像变形金刚“汽车人”的无人驾驶插秧机、肚子上挂着巨大“弹药仓”的大型植保机、外形酷似科幻片中“火星登陆车”的农业无人车……满眼酷炫的“科技范”。
南昌智慧大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肖继人介绍,现在稻种刚爆芽,4台无人机就忙着飞播作业,单人单机每天可以播种400亩,效率是传统人工直播的二三十倍;之后,插秧机将跟着上阵,1万多亩地三四天就插完了;植保机喷洒药剂、无人车喷施叶面肥,药剂喷洒均匀,避免了对员工的伤害,节约了肥液用量……
“耕地、播种、追肥、除草、收割,全程‘流水线’机械化作业,员工除了操作农机,日常主要工作就是巡田。目前,部分耕种环节仍需人工,但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突飞猛进,以后种1万亩地用的员工会更少!”肖继人眼里充满期待。
在江西省农科院果园基地内,一辆无人驾驶的喷雾车正驰骋在林间小道上,一个小时不到,靠图像识别的无人驾驶喷药装备就完成了近50亩果树的农药喷洒任务。
谈起无人驾驶喷药装备,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陈桂鹏深有体会。出生于农村的他,深感农民喷洒农药的艰辛,他认为无人驾驶喷药装备的出现,可以让农民在无接触的情况下顺利、安全地完成农药喷洒作业。
江西农机产品亟待自主研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源源不断提供优质农产品,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
省农科院工程所副所长李艳大告诉记者,江西降水量充沛,因此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水稻。目前,我省早稻种植面积1826.3万亩,比上年增加182.5万亩,占全国早稻总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一,超额完成国家目标任务。事实上,我省在农业生产领域急需大量智能农机,然而我省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不少智能农机从省外购置,本省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我省要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自主研发的农业科技产品,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等领域自主创新。
李艳大表示,我省属于山地丘陵地形,不少智能农机无法全部推广开来,需要突破智能农业应用的理论、方法和共性关键技术,制造一批农业智能感知、智能控制、自主作业、智能服务等智能农业重大技术产品。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作支撑,应加快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速度,壮大农业科研队伍,增强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