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暖耳实为毛帽套 宫廷以外流行“云字披肩”
·凝光笺· 依照传统观点,男子如果当众把发髻露出来,属于非常不自尊的行为,对他人也极其不敬
兴趣相投的朋友们互相启发、彼此交流,真是非常有意思。前几天,热爱历史、喜欢研究传统物质生活的大芽芽,在微博上发了一组图片介绍明代的“暖耳”,就让我顿悟了这种明代御冬特型皮帽的具体形制,也随之明白了《金瓶梅》中的一个生活细节。
我们今天说到暖耳,是一对圆套,直接扣在两耳上。所以,明代刘若愚《酌中志》描述彼时“暖耳”及与之近似的“披肩”,我每次读到总是难以理解其样式:“披肩:貂鼠制一圆圈,高六七寸不等,大如帽,两傍各制貂皮二长方,毛向里,至耳,即用钩带斜挂于官帽之后山子上。”“(暖耳)其制用元色素纻,作一圆箍,两傍缀貂皮,长方如披肩。”但是,大芽芽在微博上展示了一张明人唐文献的肖像(现藏南京博物院),画中人在乌纱帽外套了一条样式独特的毛皮饰物。大芽芽指出,该饰物就是明人所说“暖耳”,由此我忽然明白了《酌中志》究竟在讲些什么。
原来,明代宫廷中的“披肩”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披肩完全是两回事,它是贵重毛皮缝成的一个高六七寸的圆圈,但在两侧对应耳朵的位置各缝缀一条皮毛的长片。裁制时,要注意让皮圈的宽径与具体使用者的官帽——冠、巾(实际也是绢罗制成的软冠)、乌纱帽等的大小相吻合,并在脑后部位缝缀一对套环。
这样,在冬日,先戴好冠帽,然后将皮圆圈自上方套下,箍在冠帽的外侧,再把一对套环扣到冠帽在脑后部位竖起的饰件“山子”之上,由此将其挂住。于是,皮圈护罩脑部,两侧的长片则将耳朵掩起,达成御寒的效果。
最妙的效果在于戴乌纱帽的时候,一对横向展开的帽翅丝毫不受拘束,照常神气地凌翘在半空。因为这种帽套在两侧有一对护耳的皮毛长条披垂到肩头,所以叫做“披肩”。
按规定,披肩只能由皇帝以及少数地位最高的大太监戴用,其他的人只能套“暖耳”。明宫中的暖耳可以说是披肩的简化版,用黑色绸缎缝成一个环套,环上没有毛皮,只在两侧对应耳朵的部位各缝缀一条貂皮长片。其使用方式则如披肩一样,罩在冠帽之外,让一对垂搭下来的皮毛长条遮住双耳,挡住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