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刘孙恒:“替子还债”贵在对道德良心的坚守
中国有句古话,“父债子还”,铜梁区却有一对夫妇,强忍丧子之痛,掏边沟、洗衣服、卖馒头,一分一厘攒钱,替子还债。(9月21日《重庆晨报》)
众所周知,按照现代的法学理论,父与子是两个独立的民事主体,不因血缘关系的存在而混同。所以,“父债子还”的传统观念已丝毫站不住脚,更谈不上“子债父还”了。而根据我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继承遗产应偿还被继承人生前所欠债务,但应以遗产实际价值为限,超出部分,继承人不负偿还义务。由此可知,李其云和陈淑梅夫妇仍然承担起儿子生前的所有债务,完全是一种“自愿行为”。
李其云和陈淑梅夫妇为何会有这种看起来“挺傻”的“自愿行为”呢?难道是属于“人傻钱多派”?为替子还债,“工地帮人掏边沟,洗衣店当洗工”,夫妻俩拼命干活的事实显然给了否定的答案。那到底又是为何呢?李其云和陈淑梅夫妇的一些零星的话语无疑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不管是推己及人的“你们赚的也是血汗钱……儿子欠的一分一厘,我们都会想办法还上”,还是为良心安宁的“账还完了,我们的日子就会好过些了”,背后所彰显的是以善良和责任为基础的朴素人性,是对道德良心的牢牢坚守。
李其云和陈淑梅夫妇此举无疑让人肃然起敬,可揆诸现实,市场经济滚滚浪潮的席卷之下,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坚守底线而不受诱惑呢?恰恰相反,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道德焦虑”弥漫于整个社会。虽然说,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可归罪于社会转型期,新的维系社会秩序的体系尚未完整建立,但公共秩序的重建,除了制度该发挥应有的效力,又怎能离开人性的支撑?
可喜的是,李其云和陈淑梅夫妇替子还债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情感共鸣,唤醒了人性中善的一面。一位市民流露的心迹——“老人过得很不容易,还这么有良心,我们应该多帮帮她”,正是这种情形的体现。不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但肯定的是,只要人人坚守道德底线,我们的公共生活将变得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