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最惨烈的一战 全歼国军“老虎团”
拉锯战--消灭“老虎团”
黄维兵团核心部队18军,是国民党陆军的主力之一,而18军下辖的118师33团更是主力中的主力,王牌中的王牌。33团全部由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作战凶狠顽强,该团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老虎团”。
大王庄位于双堆集的南侧,是黄维兵团核心阵地的屏障。黄维把“老虎团”放在了大王庄,是希望这只“猛虎”能守住双堆集的南大门。为突破敌人防线,1948年12月9日凌晨,我军两个主力团猛攻大王庄,突入阵地与守敌展开肉搏战。在逐巷逐屋的争夺之后,国民党守军当晚被逐出阵地。
大王庄的失守令黄维大惊失色,连忙组织兵力发动反扑。据说,国民党部队连续组织了15次冲锋。打到最后,敌人伤亡殆尽,已无战斗部队的敌人组织起汽车兵、勤务兵、火夫、马夫等,发起了最后的冲锋。关键时刻,华东野战军7纵把警卫连都派上了阵地,终将敌人的最后一击粉碎。此时,我军150多人的警卫连也只剩下17人。到10日晚,大王庄阵地已牢牢控制在我军手中。大王庄阵地的失守,使黄维兵团核心阵地失去了最后的屏障,残存的18军、10军被压缩在东西不过1.5公里的狭长地带,完全处于解放军的炮火攻击范围内。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讲解员王先玲说,很多资料在介绍大王庄争夺战时,提到这是一场我军两个团与敌军“老虎团”硬磕的战斗,其实不然。据后来双方指挥官回忆,大王庄争夺战敌我双方累计投入的兵力均有一个师以上。“老虎团”在大王庄被首次击败时已经伤亡殆尽,第二天发起反扑的除了有“老虎团”的残部外,还有118师主力和11师的一个团。而华东野战军,在此战中也将兵力使用到了极限。
“壕沟战”--突破敌军防线
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之初,敌军仗着炮火优势向解放军发起了猛烈反扑。由于双堆集地势平坦,军队无法隐蔽,敌军的炮火使解放军遭受了较大损失。为了消除黄维兵团的炮火优势,解放军发明了一种“壕沟战术”,就是将交通壕一路向敌人的工事挖过去,直逼敌阵。其战斗过程和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攻打日军阵地时先挖沟,后靠近扔手榴弹的方式相似。
“壕沟战术”实施时,解放军将纵横交错的交通壕挖到敌人阵地前,将敌军慢慢束缚起来。夜间,解放军调集兵力,在不受敌军炮火影响的情况下进入冲锋位置,发起猛烈攻击。对于这种“壕沟战术”,敌军的火力优势根本无法发挥。敌人最终被包围,既无法突围,也没有办法补充给养。最后,解放军战士用刺刀挑着馒头,在阵地前展示,并发动政治攻势。在这种情形下,很多敌军士兵会在夜晚悄悄投降。在大王庄争夺战中,解放军把这种“壕沟战术”运用得淋漓尽致。
为了打破解放军的“壕沟战术”,敌军挑选士兵组成五六人一组的突击队,利用夜色对正在挖交通壕的解放军进行偷袭。但这种突击队迅速被解放军预设的掩护部队击溃。王先玲说,敌军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采取对壕作业的方法,同样在阵地前构筑交通壕,妄图阻截解放军。
不过国民党士兵不擅长挖交通壕,再加上饥寒交迫,所以进度很慢。从敌军阵地伸出的交通壕很少,且距离很短,其结果总是被解放军的多条交通壕所包围,无法发挥作用。直到大王庄战斗结束,面对天罗地网般的交通壕,敌军也没有想出破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