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陈东英:有色科研战线上的铿锵玫瑰

03.10.2015  13:40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10月2日南昌讯(记者 良保 实习生 何晓龙)她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创新了稀土冶炼多项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她志向坚定、甘于奉献,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祖国有色冶金事业。她就是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以下简称赣研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东英。

  献身科研 不懈进取

  “搞科研,学习是基础,务实是根本,创新是关键。”几十年来陈东英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1988年,陈东英从南方冶金学院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毕业,来到国内最早成立的三大有色冶金研究所之一的赣研所工作。她默默地在科研一线从事稀土、钨冶炼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一干就是27年。

初进赣研所,陈东英被分配到冶金研究室。冶金研究室是一个精英荟萃的地方。陈东英虚心向师傅们请教学习,刻苦钻研,勤奋上进,很快就适应了研究室的工作环境,并积极投身于稀土及钨冶炼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之中。

  有色金属冶炼技术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现场的实际情况,更要对每个产品和每道工序的细节都要了解,还要掌握从投料到产品生成的所有数据。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陈东英与同事们不畏辛苦,经常深入赣州地区各大稀土、钨冶炼生产企业调研,甚至远赴内蒙古、四川、广东、湖南等地企业进行考察,并始终把科研目标锁定在生产工艺技术的突破上。不懈地追求与探索,使陈东英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由当初的一名技术员逐步成长为今天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冶金研究室主任。

  近五年来,陈东英同志2011年荣获江西钨业集团有限公司“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2011-2013年连续三年荣获江西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劳动模范”;2011、2012、2014年荣获赣研所“优秀管理工作者”;2014年荣获江西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入园工作先进个人”,并成功入选2014年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致力环保 潜心攻关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然而,中国稀土工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环保问题。有关资料表明,每生产1吨离子型稀土矿,消耗4~5吨硫酸铵、1.7吨碳酸氢铵;分离1吨南方离子型稀土矿,消耗8~10吨盐酸,6~8吨液碱或1~1.2吨液氨等。这些化工原材料的应用,最终也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三废”的治理,不仅成为稀土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成为了有色金属冶金科技人员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国家层面也发出了“节能减排、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号召。

  面对行业发展的需要和祖国的召唤,陈东英带领她的团队,夜以继日,争分夺秒,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埋头钻研,长久致力于稀土冶炼“三废”治理的研究与攻关。白天,她一头扎在实验室做试验;晚上,回到办公室进行数据分析。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上千个日日夜夜的试验和分析,陈东英主持和参与的课题组,研究创新了几十项新技术,取得一批实用性新成果,收获累累硕果。

  近五年来,陈东英共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项,地市级项目12项,产学研合作项目1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地市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得授权专利7件,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成果产业化6项。

  参修国标 参建国研

  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体现行业内国家最高技术水平。由陈东英参与完成的国家标准达数十个,其中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主要有:一是《金属镨》国家标准的修订。修订金属镨国家标准,规定了每个牌号金属镨产品的最低稀土总量、高价值稀土元素的含量值,十三个稀土杂质最大允许值,非稀土杂质元素最大允许值,规定了金属镨的化学成分,外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质量证明书的要求和指标。

  二是《稀土硅铁合金》和《稀土镁硅铁合金》国家标准的修订。为稀土硅铁合金设置了13个牌号,在原有国标基础上增加了6个牌号,使稀土硅铁合金的质量等级划分更细、更合理。为稀土镁硅铁合金设置了22个牌号,在原有国标基础上增加了7个重稀土镁硅铁合金牌号,使稀土镁硅铁合金的质量等级划分更细、更合理。这两个标准已在2013年11月份全国稀土标准委员会上通过审定。

  为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提升稀土开采、冶炼和应用技术水平,建设南方离子型稀土与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要求。陈东英同志作为稀土冶炼专家,高标准承担了中心1000t/a稀土金属(合金)制备中试线、300t/a稀土萃取全分离中试线、6000t/a稀土二次资源综合利用中试线的工艺设计、设备安装和工艺调试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专家组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