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信朋友圈招聘信息两大学生被骗4万元
3月25日,南昌女大学生梦梦、晨晨向警方报案称,因轻信朋友圈里的招聘信息,两人各自被骗2万元。
每人交了2万元还签了就业协议
临近毕业,看着周围的朋友、同学都有了个好着落,梦梦、晨晨心里有些慌。不久前,她们在朋友圈内看到一则“南昌某某银行”招聘行政岗的信息,许多朋友转发了。她们觉得招聘信息挺靠谱,便联系到发帖人唐先生。唐先生承诺,可将二人安排至银行工作,但每人需缴纳2万元的费用。
3月16日,唐先生与两人签订了就业安置服务协议,协议中显示,招聘单位为南昌某某银行,薪资待遇为每月3500元至5000元,如果薪酬、岗位等与事实不符将退还全款。梦梦、晨晨坦言,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未曾多想便交了钱。交钱后不久,两人向周围的人打听,都说没有“南昌某某银行”这一说法,银行方面也没有相关岗位的招聘。如梦初醒的梦梦、晨晨便要求唐先生退款,起初对方还以各种理由搪塞,之后索性不接电话了。
招聘单位称谓不对且招聘早已结束
梦梦、晨晨的朋友刘女士告诉记者,一般朋友圈里的招聘信息,她都会转发,但转发时并没有仔细查看,更不会核实内容的真伪。
3月25日,记者来到中国某某银行江西省分行核实,该行一工作人员介绍,没有“南昌某某银行”这种称谓,招聘事宜也通常由省分行直接操作,且今年的招聘已经结束。另外,入职后需缴纳的只是一笔1000元的保证金,并非2万元。
记者随后拨通了唐先生的电话,对方一听记者身份及来意,未作回应便挂断电话。记者改发短信询问,但截至昨晚截稿,他也未回复。
3月25日,因此事协调未果,梦梦、晨晨选择向南昌高新区刑侦大队报案。
不经意传播虚假信息也可能被追究刑责
在微信朋友圈,除了各类招聘信息外,“代购”广告也是不断地刷屏。在南昌一教育培训机构上班的孙女士说,去年,她通过微信朋友圈购买了某名牌美白化妆品,花了2000元。可用了2天,脸上红疹连片,疼痒难忍,她查阅化妆品的防伪标志,才发现买来的是假货。
虚假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与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不经意地转发和传播有很大关系。3月25日,江西洪城律师事务所李竹青律师表示,对于制造虚假信息并实施诈骗行为的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但那些不经意间转发、传播虚假信息的人,如果造成严重后果,也有可能要被追究刑责。
文/江南都市报记者谌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