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华人夫妻制售木屐逾50载 无人接班恐失传(图)
传统钉制木屐这行业已难找接班人,在怡保近打巴刹二楼的木屐老字号,目前只剩下张德夫妻档联手经营。(马来西亚《光华日报》)
钉制木屐看似简单,却很花费功夫。(马来西亚《光华日报》)
据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报道,在马来西亚,曾几何时,一些华人居住的老房子里总会传来阵阵“呱嗒呱嗒”的清脆声响,这是老一辈人士喜欢穿着木屐走路所发出的声响,他们就喜欢木屐这类“传统凉鞋”的简单、清凉以及耐穿。
以往制作木屐的师傅从锯树桐,再将之削劈成木屐雏形,直到钉屐带等整个制作过程都是一手包办。但随着时代演变,这种手艺或因失传或为节省时间被机械取代,其工序已被大幅度简化,而在山城要找一家还以钉木屐为生的师傅已经寥寥无几。
在怡保近打巴刹二楼卖鸡蛋摊档附近还能找到一家售卖木屐已超过半个世纪的店,而接管该店的钉木屐师傅张德(71岁)已是第二代,这间老店只有他与妻子经营。他从小开始跟随父亲制作木屐,惟他坦言如今的木屐工序已简化,都以半手工成品居多。
退休后才开始钉木屐
张德师傅原本是名机械维修人员,退休后才开始投入钉木屐的工作,在这之前,都是由其妻子协助母亲在店里钉制和售卖木屐。
他回忆起当年店里旺盛时期,身为制作木屐师傅的父亲属下还有5、6名伙计,每人凭着一双手,每天平均可以制作7至8双木屐。从第一个步骤锯树桐削劈成木屐雏形直到最后完成,所有工序都是师傅一手包办。
“记得当时我只有5岁,看见父亲要锯一个很大又高的树桐,那时候没有机器,是用一种俗称“牛尾锯”的工具,我则帮忙拉着锯子的尾端,而父亲则在前端负责发力。” 张德师傅说的此情此景,如今只能成追忆。他说,现在锯树桐与削劈成木屐雏形的工序都分成两个地方分别制作,接着载到店里由他与妻子负责磨滑和钉屐带等加工处理。
干硬榴梿木适合制作
“一般由于榴梿木的木质比较干和硬,所以适合用来制作木屐。”他说,这些榴梿木是从甘榜牙也载往甘榜地玛一个家庭式负责锯成木屐雏形,接着再交到店里让他钉制。
“首先,是将木屐表面用砂纸磨滑,削干净表面才不会刺脚。由于木屐表面干燥,容易浮出木刺,所以必须先将它磨滑。接着就可以用钉子钉上屐带,最后用剪刀修边。”他说,至于其余后期加工的包括油漆和画图案,涂上红漆的木屐给人视觉上觉得较为美观和增添喜气,而且有的红木屐更画有图案作为点缀。
客源不缺巫裔同胞
尽管穿木屐是华人的传统之一,但张德师傅说,这些年来光顾该店的客源都不缺巫裔同胞。“许多马来人喜欢穿木屐,因为觉得穿木屐去清真寺祈祷比较方便,又无须担心脱鞋后拖鞋会不翼而飞。”谈及鞋子不翼而飞事件,他说,曾有顾客因为担心拖鞋不见,所以在购买木屐时特别要求张氏为他钉一对屐带是鸳鸯色的木屐。
此外,他说,最近也为怡保斗母宫在一个长度约6、7尺和阔度约5寸的木板上,钉木屐以用作三人竞赛用途。他透露,在这之前也曾有私人机构邀请他钉制类似的木屐,像在运动会竞赛中玩,颇添乐趣与难度。
无接班人 走向没落
对于手工制作木屐这行,张德师傅不禁感叹没有接班人,是让这行业走向没落行业的主因。他说,做钉木屐的工作看似简单,但是需要花很长时间,而且这是一种手艺,所取得的利润却很低。他透露,每双木屐平均只能赚取约40仙的利润,还要扣除店铺的其它消费,所以现在已没有年轻人愿意接班。
穿木屐捧鸡蛋“卖懒惰”
访问张德师傅之余,记者还听到了一些前所未闻却流传予坊间已有多时的习俗。比如穿木屐象征步步高升,而在一些传统的结婚嫁娶仪式似乎也有木屐出现。张德师傅从上一辈人那里听说,在农历除夕吃了团年饭后,穿着木屐出去走走,就有着踩小人转运的意思。
他还说,脚上穿着木屐,其中一只手拿着一粒鸡蛋,然后口里嚷道“卖懒惰!卖懒惰!”。接着,由一名老婆婆或庙里的人将他手中的鸡蛋吃掉,寓意“不再懒惰,会勤劳”的意思。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