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华:“北京瓦工”耐人寻味
曹昌宝10年来一直在北京各种建筑工地干活,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在老家的一儿一女能顺顺利利地考上大学。他从来没想过在北京买房安家。等自己哪天干不动了,就会回老家。现在,他的任务就是多挣点儿钱给家里。据统计,到2013年底,北京常住人口达到2114万,而其中的常住外来人口则高达802万。时至今日,北京的服务行业以及各类体力劳动行业的工作岗位,已经大部分被“农民工”以及各种各样的“北漂”占据,他们在为北京提供服务的同时,感慨无法获得相应的公共福利;另一方面,不断增加的人口、日渐拥堵的街道,也让“北京人”叹惜被分薄了有限的公共资源(据5月3日《北京青年报》)。
据报道,像这位在北京漂泊超过10年的建筑工人,在北京的农民工群体中不在少数,每月辛苦挣来的5000元工资,除了必须的开销600--700元之外,每年能向家中寄回4万多元,这让他们很知足,尽管他们时常一个月不休一天假,下班之后,除了吃饭就是窝在工棚里看电视,为了省下每一元钱,他们甚至不敢和朋友到外面喝一杯小酒,单调枯燥的业余生活很少再有年轻农民工愿意涉足。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每月5000元左右的工资,对于一位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来说已经不算低,甚至会让很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甚至白领阶层为之羡慕,但我们都知道,从事建筑领域的农民工,不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工资收入没有任何保证,而且职业尊严非常低,甚至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都会让一些人为之侧目,即使没有保证的工资收入也常常会遭到恶意拖欠,没有企业最普通职工所拥有的养老和医疗等保障,更没有所谓的“公积金”,5000元工资即是每月辛苦汗水换来的全部收入,报道中的北京瓦工,其实就是我们城市建设者群体的一个缩影,城市每一幢高楼大厦均出自他们一砖一瓦的建造,但几乎所有的高楼大厦都没有他们哪怕一个拐角的容身之地,“干不动了就回老家”,实际上这更是我们包括北京在内所有城市建设者的生存现状。
毫无疑问,城市能有今天的辉煌,北京的公共基础设施能有今天这样光鲜和完善,无一不是出自这些仅有小学或初中学历的建设者之手,他们没有太高的奢求,甚至压根就没打算在城市拥有自己的一片安身立命之所,有的只是极其朴实的追求:用自己辛苦的汗水和极其吝啬的个人消费,把尽可省下收入留给家乡的老婆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尽可能考上一座好的大学,不要再步入自己的后尘。从报道中我们看到,面对记者的采访,曹昌宝和他的工友们,不但没有为自己的辛苦和单调乏味生活表露任何怨言,反而非常具有满足感,甚至为自己工资超过写字楼内的白领们而“沾沾自喜”,尤其是对自身工资增长、拖欠减少、工地安全生产管理严格、劳务对工人的要求高、市民群众对他们的理解等,言谈话语中无不对国家和城市政府充满感激,一句“路过我盖过的楼房,看到它们那么漂亮,心里挺自豪”,居然连媒体记者都感到“既有敬意也有心酸”。
确实,在他们一砖一瓦建起这座座高楼大厦,宽敞的马路恢弘的立交桥,托起整个城市之后,城市也就与他们没有了任何关系,自己建造的大楼未必容忍自己进门,自己汗水凝聚的城市地标,未必允许自己涉足,即便是整个城市,在自己老了、干不动了,更不可能会动情挽留,城市建设者们就这样被城市遗忘。很多城市包括我们的首都北京在内,在城市取辉煌发展各项公共基础与福利设施相对健全完善之后,面对数目庞大的外来工,都不免产生一种拒绝甚至排斥心态,更会以满足不了常住户籍人口需要为由,推出一些隐含歧视的地方政策或是法规,拒绝外来工的大量涌入,设置各种门槛把学历低群体排除在城市之外则是比较通行的做法,北京官方几年来一直都在采取各种措施“限外”,平心而论,任何一座城市的公共资源都不可能容纳无需膨胀的人口增长,尤其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急剧增长的外来人口的确让这座城市不堪重负,但单纯的用行政权力来限制外来人口,尤其是将众多低学历的城市建设者和服务群体拒之门外,是否科学可行仍需探讨,实际上像北京这类基础设施完善,公共福利丰厚的城市,他们本身的来源正是出自庞大外来群体的奉献,说白了,是庞大外来群体的缺乏保障,才换来常住户籍人口的各种保障,是众多建设者服务者们没有公共福利,才让今天的北京户籍一纸千金,限外可行,但有失德政,更可能造成地区贫富差距和公共福利差别的进一步扩大,别忘了我们虽然户籍不同,但国籍一样。
北京瓦工是一曲耐人寻味的《建设者之歌》,他们“知足常乐”,国家和地方政府尤其是城市管理者们却不能不品出其中的苦涩,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热爱劳动,政府和社会更没忘记倡导尊重劳动者,无论是家长学校教育孩子热爱劳动,还是政府社会所倡导的尊重劳动者,这里的劳动二字均指体力劳动,而建筑工人包括在城市内所从事环卫、装卸、运输等工作的庞大低学历群体,以及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他们无疑是最“纯粹”的劳动者,我们拿什么去尊重他们,又拿什么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热爱劳动,城市为了有限的公共资源不能容纳他们,至少在他们老了、干不动了,“送”他们回家一程,给他们一些最实际的温暖,这不仅是尊重劳动,更是城市的一种感恩,因为城市离不开这些建设者们,城市的建设者也更需要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