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机动车排放数据80%造假”太可怕
日前,大众公司涉嫌其在美销售的柴油车ECU(电子控制单元)内植入欺骗性软件,使其能自动识别车辆所处环境,在实验室内达到环保要求的排放标准,而在正常行驶时,车辆排放标准却达到要求值的40倍。有行业分析师指出,如果此事发生在国内,说不定还会隐匿得更久,而与此同时,国内柴油车排放造假的情况,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联盟专家、马哈(北京)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修春林此前曾公开表示:“目前全国机动车排放数据,只有20%是真实的,80%都是虚假的。”(9月28日《第一财经日报》)。
如果修春林此言不虚,则后果很恐怖也很严重。真实性是数据的生命,可80%都是虚假的数据又是如何造成的?谁来承担责任?
据了解,目前国内机动车的排放标准,大多参照欧洲标准,比如欧Ⅳ排放标准,在国内对应的就是国Ⅳ。而在检测流程上,国内的检测流程和欧洲也大致相同。这算是与国际接了轨,可没想到的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可以很轻松地弄虚作假。因为在尾气检测方面采用的是工况法,而所有的工况都是可以设定的,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作假就变得很容易了。
车辆在使用过程中,会定期进行相应的排放检测。排放不达标的车型,本来很难蒙混过关,可因为“检测方”没有尽自己的责任,使得年检流于形式。这是因为,一方面,相对于出厂的新车,正在使用车辆的监管较为宽松;另一方面,年检过程成了“走过场”。近日,央视曝光了车辆年检黑幕,记者在调查了山东、广东、浙江、辽宁等省的20多家机动车检测站后发现,虽然现在检测站的检测已经采用了高科技设备,基本上可以实现无人化操作,但事实上,人工介入检测过程、关闭检测系统或者通过其他手段,让车辆年检流于形式化的事情比比皆是。车主尾气检测不过关,交200元即可通过。年检成为“生意”,可以“买卖”,必然导致一片虚假。其实,对于弄虚作假,早在2011年,国家环保部就注意到这一问题,发布了《关于开展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检查整治工作的通知》。当年10月,环保部通报的整治情况显示,共排查出各类违法违规和不规范检测问题200余项,分别采取了停业整顿、限期整改、现场纠正、警告及经济处罚等措施。可这不痛不痒的惩罚,显然并没有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
对于机动车排放数据80%虚假,有关人员寄希望于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实施。的确,新法较过去相比,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在污染防治方面的责任,加强了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在企业层面,对于违规企业,在惩罚力度和措施上明显较以前有较大提升。但最严厉的法律法规,落地才能产生“力量”,如果问责不到位,机动车排放数据80%虚假则很难改变。
当然,我们更希望“80%造假”并非事实。消除这方面的疑问,需要职能部门告诉公众:“机动车排放数据80%造假”,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