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勇:想“接班”更要看能力
近期,上市公司中石油旗下最大的、最“古老”的油田公司——大庆油田出台新招工政策:老职工的子女如毕业于“二本”非石油专业或“三本”将无法直接“接班”,而要通过考试。此政策出台之后,部分职工及其子女近千人集体表示反对。(5月20日《新京报》)
针对此事,《谁给了老职工“油田必须包分配”的错觉?》、《老子打江山,为何要让小辈继承?》、《大庆油田职工不能一辈子啃“铁人”老本》、《不想“接班”的年轻人更有大庆精神》等文章纷纷登场,殊途同归,不管明说还是暗说,不约而同地指责“接班”思维。
“接班”思维在市场经济下遭到批评,是可以的,但是如此近乎一面倒地批评“接班”思维,则是有欠公允的,是不客观的,是有问题的,是不利于解决问题的,也就无法改进企业工作,无法推动社会发展。
实事求是地说,想“接班”真的不是错。
从文化上来说,只要子女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只要有现实可能,我们希望自己后继有人,我们希望子女做好自己的接班人,我们可以更好地抓好传帮带,让子女能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一点,不管是伟人还是凡人,多多少少有这样的想法,古今中外莫能例外,我们不能否认吧?
从政治上来说,我们在干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我们需要合格的接班人来把我们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接班人的选择存在巨大风险,比如毛泽东、邓小平多次更换接班人,戈尔巴乔夫埋葬苏联。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有可能面临风险,如果自己的子女愿意接班,大体而言,至少不会挖自己的祖坟吧?
从经济上来说,如果自己的子女愿意接班,则可以节省一笔巨大的人财物等成本,可以立竿见影创效。比如,中国官二代公考轻松取胜就体现了言传身教传帮带的巨大效应,美国小布什接班成功也是如此。现在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如果子女愿意接班,单位可能不用考虑住房等成本,实现双赢有何不可?
客观而言,想“接班”真的不是错,“接班”是需要一些能力的,错的是没能力也“接班”,表现在如下方面。
缺乏视野能力。比如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乏全球市场格局的视野;只想着“在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缺乏科学发展的视野;只想着金山银山多多益善,缺乏对价值评价的高瞻远瞩和驾驭商业生态环境的能力。
缺乏精品能力。只知蛮干,不会巧干,比如就像当年的知青下乡,农民进城,进城的农民很多文化低,不爱学习,常把设备弄坏。只知任务,不求精品,对于从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的市场要求缺乏良好的及时应变能力。
缺乏意志能力。祖辈、父辈从一穷二白起家,经历过三年灾害和十年动乱等挑战,对于各种困难有足够的正确认识。子女想“接班”,由于没有体会,遇喜事易自满,遇挫折易退步,敢打恶仗、敢打硬仗的能力严重欠缺。
缺乏创新能力。子女可能知道祖辈、父辈的创业就是创新,不断创新。想“接班”,接棒第二次创业,就需要创新。想“接班”子女可能对单位巨大数量的业务流、物流、资金流,简化管理的能力等知之甚少,创新举步维艰。
想“接班”子女可能还存在执行能力,对新技术与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能力,永不固步自封的能力等多方面的欠缺。该如何看待可“接班”之人、想“接班”之人的能力欠缺问题呢?
在2013年3月30日的华为持股员工代表大会上谈及外界关心的接班人、以及华为上市传闻时,着眼于华为长远发展的任正非说:“这些能力我的家人都不具备,因此,他们永远不会进入接班人序列。”(2013年4月28日凤凰科技)任正非的观点值得推崇,想“接班”不是错,错在没能力也“接班”,没有能力就不能“接班”,就不允许“接班”,这些当形成制度,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把事业做强做大,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