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中国发展需要“纳群言”

13.02.2015  17:34

    2月10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与60多名外国专家座谈。座谈结束后,李克强与外国老专家伊莎白亲切交谈。伊莎白多次参加总理的座谈会,2014年12月15日刚过完100岁生日。中国日报 武治义 摄

    “刚才你提到‘创客’,中国政府支持这个事业的发展。”李克强稍稍侧身,对坐在他左侧的“老外”微笑道,“就是为了更多年轻人,让他们通过创新创业,再去淘新的‘第一桶金’。30多年前,中国有很多人在改革开放政策激励下,淘了‘第一桶金’。现在我们正激励大众创造‘新第一桶金’!

    10日下午,人民大会堂内,李克强邀请来自32个国家的60余名外国专家举行座谈。

    “我们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推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与世界更好地合作、融合。”李克强说,“中国有句古话,‘海之所以为大也,因其纳百川’。我们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更需要‘纳群言’。

     中国目前是成功的增长速度

    中国虽然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我们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如果能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再过10~20年,实现现代化就是完全可能的。

    坐在总理右侧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他在发言中提到全球关注的中国经济增速问题。“我认为中国目前是一个成功的增长速度。”斯宾塞说。

    在迈克尔·斯宾塞看来,中国经济中结构调整变化的障碍相对较少,灵活性很强。他建议在外部需求缩减的背景下需要提振内需,比如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保证公共部门投资的高收益。

    李克强对此表示赞同。他说,中国虽然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我们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如果能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再过10~20年,实现现代化就是完全可能的。同时,我们正致力于中国经济在世界产业链中,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因为,中国经济只有迈向中高端水平,才能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

    李克强向外国专家介绍,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正着力打造的“双引擎”之一,就是增加和改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应。目前中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按人均比较还有很大差距。“世界银行给中国算过账,我们的人均基础设施占有量,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

    但他同时强调:“这反过来说,也是巨大的潜力!

    “在座的多数专家可能比较了解中国东部,你们到西部去看看,那里还是非常困难的。”总理说,“所以,我们在中国普遍发展公共产品、提升公共服务,潜力仍然很大。

    李克强强调,我们推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是让政府唱“独角戏”,而是推广搞PPP、政府购买服务,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同时,完善这些公共服务,也会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失败的人们,提供基本生活,为他们再次创业提供保障。

     中国正发展高度创新型经济体

    如果大多数中国人,因为从事挑战性工作和创新事业而获得成就感,结果一定会非常美好。

    82岁高龄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将“高度创新型经济”定义为“无处不在并且深入社会底层的创新”。因此他尤其关注中国提出的另一个发展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我很高兴看到中国正在发展高度创新型经济体。这样的经济体能够带来巨大好处,同时可以倒逼经济和社会转型。”菲尔普斯说。

    去年,他受邀与中国总理座谈时,曾向李克强赠送了自己的著作《大繁荣》。他在书中指出,大众参与的创新带来了庶民的繁荣兴盛,即物质条件的改善加上广义的“美好生活”。当时李克强笑着对他说,你的这本书我看过。

    10日下午的会上,菲尔普斯将他的研究结论与在中国观察到的现实结合起来。他提出,大众的创新除了会带来巨大的物质性好处外,还将带来巨大的非物质性好处。创新型活动给人们想象通过努力实现“富裕”提供了希望,不管希望能否实现,都会让人经历成功的体验。“大多数人需要想象、需要创造,人们需要挑战和改变现实,探索未知的领域,寻找发现新事物的刺激感。创新的经历,可以让人生变得更加充实和完美。

    菲尔普斯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种让人类实现个人成长或者“自我发展”的经历,让人们获得了之前无法得到的能力。同时,让人们参与到对社区和社会有影响的活动中,不管这种影响多么微不足道,都会给人成就感。

    对一个正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来说,他认为,中国相比于已经定型的西方国家来说,会更容易扫清反竞争保护、守旧主义、物质主义和过度救助等障碍。

    “如果大多数中国人,因为从事挑战性工作和创新事业而获得成就感,而不是通过消费得到满足的话,结果一定会非常美好。”菲尔普斯笃定地说。

    李克强回应道:“我去年收到你给我的两本书,一个中文版,一个英文版。你的英文版书我也读了。我说的是‘大众创业’,而不是你所用的‘massinnovation’(大众创新)。因为中国就业的压力是巨大的,我们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有一千五六百万人。大家都知道经济增长首先要保就业,所以我们首先鼓励‘大众创业’。同时,在新的形势下,冲破固有的利益藩篱,再力促‘万众创新’。

    李克强表示,中国人是有智慧的。如果这种“大众创业”的局面能够形成,“万众创新”的态势得以发展,这将会形成新的巨大动力,形成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中国将降低外国人才引进门槛

    中国正研究新政策,降低外国人才引进门槛,提供更多便利,让更多外国人才愿意来、留得住。

    李克强现场没有佩戴同声传译耳机,始终神情专注地倾听着每一位发言者的建议。

    他表示,中国正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座的专家绝大多数都来自发达国家。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中国的人均GDP排名还在世界80位之后,还存在城乡、区域巨大的不平衡问题。

    “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和世界加强广泛合作,需要更多引进国外智力。”李克强说,“正因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先例,这是一个巨大的舞台,为各位专家提供了显示才智的巨大机会。

    中国总理着重阐释了中国为什么要加大引进国外智力的道理。“中国有句古话:‘海之所以为大也,因其纳百川’。我们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更需要‘纳群言’。

    他告诉各位外国专家,中国政府正在研究新的政策,降低外国人才引进门槛,提供更多便利,让更多外国人才愿意来、留得住。

    李克强最后说,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不断借助“外脑”。“我们要推动的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国家,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揭秘

    哪些专家参加座谈?

    应邀出席座谈会的外国专家来自经济、金融、农业、教育、环保等领域,共有60多人,例如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和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创意设计学家约里奥·索达曼,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机械工程学家克雷顿·牟德等。

    斯宾塞为美国哈佛和斯坦福大学教授,2001年,因在不对称信息市场分析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从2010年开始,斯宾塞即作为国际专家,受邀参与了对中国“十二五”规划的评估。

    菲尔普斯因提出“经济增长黄金律”而闻名于世。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把“创业创新”的理念引入中国。2010年,菲尔普斯受邀担任新华都商学院院长。他在许多场合向中方建言献策。

    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前校长约里奥·索达曼,现为同济大学中芬中心副主任,正带领着年轻设计师们探求设计创新之路。

    奈斯比特阅历丰富,1982年,他出版了最负盛名的《大趋势》一书。2009年,约翰·奈斯比特以《中国大趋势》再次进入大家视野,提出“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特约记者 穆柏)

责任编辑: 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