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亚欧行:“大米换高铁”,不是想得那么简单
人民日报微信公号“镜鉴”今日推出李克强亚欧行系列文章之五:《“大米换高铁”,不是想得那么简单》,中泰铁路项目从达成“大米换高铁”的共识,到一度中断,如今重启新的铁路合作项目,可谓一波三折。李克强的锲而不舍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个过程或许正应了中国人的那句老话,“好事多磨”。
文/吴小忆
这是一个有关铁路合作的故事。
故事的背后是三次意义深远的“握手”。
19日下午,泰国总理府,李克强和巴育的手第三次握在了一起。
19日下午,李克强和巴育在泰国总理府举行会谈前握手。镜鉴在现场获悉,总理巴育提前半小时就到会谈现场,对会场布置、沿途线路和礼宾安排一一进行检查。
会谈不到1小时,就结束了。随后李克强和巴育共同见证中泰国铁路、农产品贸易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
由此,中泰铁路和农产品合作再次启动。
中泰拟建设的铁路,连接泰国北部重要口岸廊开和南部工业重镇罗勇府的港口马普达普,总长800多公里,是泰国首条标准轨铁路。目前泰国的铁路是米轨铁路,时速仅为50公里,采用标准轨铁路后,时速将达到160—180公里。计划将从明年开始动工,预计2022年完工,将全部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
李克强和巴育见证《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中泰农产品贸易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会见中外记者时,李克强说,中国正在由一个主要生产消费品的世界工厂,转而成为一个向世界提供先进装备的大基地、容纳世界优质产品的大市场。希望中泰双方抓紧开展中泰铁路项目前期相关工作,为项目尽早开工奠定良好基础。
泰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大米和橡胶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其规模之大,也只有中国庞大的市场可以吸纳,利于中泰贸易平衡。
巴育则称赞说,同中国开展铁路和农产品合作对泰国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本地区的互联互通及发展。
这次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来之不易,李克强的锲而不舍发挥了关键作用。
19日,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镜头倒回10月16日,意大利米兰。
正在米兰出席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的李克强会见了同样参会的巴育。这是继泰国政局变动后,两国总理首次会面,他们的手第一次握在了一起。
李克强对巴育说,中国希望能落实好两国已经达成的共识和协议,统筹推进中泰高铁合作。
话虽不重,却透着锋芒。言下之意,政府行为不能“儿戏”,不能因为泰国国内局势的变化,就把两国的铁路合作给耽误了。
19日,李克强结束与巴育的会谈后,走出泰国总理府。去年10月李克强访问泰国时,曾和时任泰国总理英拉达成“大米换高铁”的谅解备忘录。中方有意参与廊开至帕栖高速铁路项目建设,并以泰国农产品抵偿部分项目费用,这一合作方式后来被媒体称为“大米换高铁”。当时,泰国计划修建连接首都曼谷与北部城市清迈之间的4条铁路,使泰国成为连通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枢纽。
“大米换高铁”为何暂停?
泰国国内局势生变,今年3月,泰国宪法法院判决国会已通过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违宪,这意味着该项目的核心部分——泰高铁项目也随之暂停。而随着5月泰国宪法法院判处解除英拉的总理职务,“大米换高铁”计划更是显得遥遥无期。
泰国军政府“全国维护和平秩序委员会”随后批准了2015—2022年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战略中提到,8年内将建成8条复线铁路,6条在原有基础上改建而成,2条为新建初始时速为160公里的复线。
李克强和巴育的第二次握手在北京。
11月9日,巴育率代表团来北京参加APEC会议,期间,李克强和巴育举行了会谈,双方达成了恢复铁路合作的共识。
和去年达成的“大米换高铁”相比,李克强这次访问泰国期间,中泰达成的铁路和农产品合作,可以说是“升级版”,是之前的扩充、延伸与升级。
对泰国而言,有利于泰国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整个地区的互联互通,有利于泰国商品的出口。
中国铁路工程的距离从去年商定的300公里增加至800公里。对中国而言,可以转移中国富余产能,让中国装备和技术接受国际市场的考验,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此外,这条铁路将是中国在中南半岛修建的第一条标准轨铁路,有利于扩大“中国标准”的影响力。
双赢合作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