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的“农心”与“农经”
·“他年轻时裤脚上沾满泥巴,手上满是茧子。”
·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演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对于农村改革,我们的态度是“探索、探索、再探索”。
·要先搞清楚究竟是市长提供了就业、给了农民工饭碗,还是农民工通过就业繁荣了城市,然后养活了市长。
·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在内政外交舞台上挥洒自如的李克强总理,其步入社会的第一个身份是“农民”,第一个“职位”是生产队大队支书。4年时间,他与农民同吃同住,既要挑石头、插秧,也要每天给生产队社员派任务、记工分,“想办法让每个人吃饱肚子”。
以此为起点,在随后的岁月,无论是青年时代的学术研究,还是履任地方后的探索实践,李克强关注的一大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让5000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在日前一次会议上,李克强对与会各地方、各部门负责人动情地说:“我们多数人都当过农民,吃过农民的饭,即便不是,祖上也应该是农民。我们应该带着感情为农民工作。”
而在这份厚重的感情之外,李克强更为改善农民生活找到一条“现代”路径。他强调,缩小城乡差距,首先要使农民拥有纵向流动和平等发展的机会,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题中应有之义。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挥好新型城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他年轻时裤脚上沾满泥巴,手上满是茧子
今年10月出访意大利期间,李克强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回忆起自己曾经挨饿的经历。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在中国农村生活多年,亲身经历过吃不饱饭、挨饿的艰难岁月……饥饿留下的印象是永生难忘的。”
1974年,19岁的李克强到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插队当知青。因组织能力强,他很快脱颖而出,当上大庙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村民们回忆,当时“黑瘦黑瘦”的李克强,是学生里干活最好的一个。他与村民们“一起种庄稼、流大汗,手上满是茧子”。
一位村民对媒体记者回忆,当时李克强总是“抢着干活”,有时候长时间弯着腰插秧,腰疼得实在忍不住,“爬到旁边的田埂上滚两下就舒服一点了”。
1973年5月1日,合肥八中高二(六)班在南京中山陵合影留念,后排右二为18岁的李克强。
除了肩挑手扛这样的苦力活,李克强还负责为大队所有的社员派任务、记工分。在2014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当时自己起早贪黑,恨不得每个劳动力当天干什么都给定下来,结果到头来还是吃不饱肚子。后来搞了承包制,放开搞活,农民自己决定干什么,“几年时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
4年的知青岁月,让李克强对“放权”形成最初概念,也孕育了他脚踏大地的民本情怀。在“两会”期间一次团组讨论中,他直接询问一位基层官员,挂坡地的改造有什么进展,“拿下60度了吗?”而在此前一次湖北农村的基层考察中,他冒雪登上一片陡峭的坡地,随手捏起一把土搓了搓,向承包地的主人感叹:“这土太薄了,一年也就能收百把斤吧?”
有媒体评论说,李克强对农民之所以怀有一份特殊感情,主要源于他年轻时裤脚上沾满泥巴,手上满是茧子。
2012年12月29日,李克强在湖北省恩施龙凤镇青堡村察看挂坡地种植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