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人名币”是无奈也是讽刺

06.09.2015  09:42

  开学了,一些学校的学费都由班主任代收,担心收到假币,学校要求家长在缴学费时将孩子的姓名写在人民币上,一张张崭新的人民币因此变成了“人名币”。(9月4日华商报)

  “人名币”是无奈——正如学校老师所言,“这不是没办法么,学费都是由班主任代收,老师没有专业辨别真伪钞的能力,幼儿园唯一的验钞机在财务那里,为方便家长缴费,只能用写名字这种笨办法来规避老师收到假币的风险。

  “人名币”也是讽刺。其一既然对假币犯罪打击“绝对高压”,行动“雷霆万钧”,效果“卓有成效”,为什么假币犯罪总是屡打不绝?其二既然反假币知识宣传“大力加强”,公众识假辨假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为何作为高知人群的老师还“没有专业辨别真伪钞的能力”,以至于只能用写名字这种笨办法来规避收到假币的风险?想想也是,倘若假币犯罪得到有效控制,公众辨别真伪钞的能力达到专业水准,老师们怎么也不会让人民币变成“人名币”。

  按照专业律师的说法,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属违法行为,一经查出,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可关键的问题是,学校要求家长在缴学费时将孩子的姓名写在人民币上,是为了规避价钱的风险,是一种自我保护,这样的行为是不是“乱写乱画”,又属不属于“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又忍不忍心给予学校和学生家长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没猜错,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最终恐怕也只能在激烈的讨论中以不了了之收场。

  因此,要想不让“用写名字来规避假币风险”这种笨办法大行其道,既要靠法律的约束,还得依靠有力的打击假币犯罪和反假币知识的大力普及。只有打击更真、更严、更实,最大限度地减少假币犯罪,公众的心里才会更加踏实,不至于一看到钱就提心吊胆,杯弓蛇影;只有相关知识普及更到位、覆盖人群更广,让更多的人掌握规避假币风险的明智办法,防假辨假才不会黔驴技穷,束手无策。

  “人名币”是一面镜子,它警示社会:打击人民币犯罪必须来得更猛烈些,提高公众专业辨别真伪钞的能力必须投入更大一些,开展有力的打击和专业的知识普及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