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将环保考核裁判权还给老百姓

08.09.2015  11:08

  昨日,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就近日修订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表示,感谢修法中质疑批评的专家学者,环保部将考虑各方意见,让环保考核工作和老百姓的感觉直接挂钩。(新华网,9月7日)

  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最大亮点是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真正厘清了环境改善与总量考核的逻辑关系,不再是单纯以总量考核为主,而是要更加突出质量改善,更加突出百姓感觉,也是首次在目标考核中嫁接了老百姓的直观感受,让环保考核跟着百姓感觉走,真正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看得见、摸得着,让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成果更大范围惠及千家万户、大江南北。

  坦率地讲,政府有关部门、各级新闻媒体、民间权威机构过去确实公布了很多调查结果,也向社会发布了很多统计数据。但是,由于没有充分考虑百姓的直观感受,老百姓往往觉得自己“被平均”、“被增长”、“被幸福”,常常觉得社会的快速发展离自己太遥远了,甚至遥不可及,总是觉得自己拖了社会发展的后腿,非常懊恼,一肚子窝火、一脸的委屈。各种考核结果、统计数据、权威发布如果不充分考虑百姓的感觉,那么百姓不会认账,也不会买账,让原本很有用处的统计调查成了自说自话,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功效。

  不容置疑,大气环境质量是否改善,究竟改善多少,百姓最有发言权。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地,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山清水秀,云蒸雾绕,这些既可以肉眼看到,又可以亲身体验。水什么时候变脏了,百姓从今天和昨天的变化、今年和昨年的对比就可以清楚地感觉到。空气是不是干净,百姓从脚上穿的皮鞋是否很快变脏就知道了。如果环保考核结果只公布全国减排多少、关停并转多少,不去考虑百姓感觉,就会让百姓觉得官方又在唱高调、说空话,就不利于大面积发展环保力量,会给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公正地说,环保考核跟着百姓感觉走,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是一次考核理念的全新改变,从过去看重官员的感觉转变为现在看重百姓的感觉,第一次凸显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百姓感觉,真正把考核工作的评判权交给了百姓,全力塑造起了百姓权威。从立法角度提高了公众监督的法律地位,切实做到了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放在第一位,确实是环保考核工作的一次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