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村入户“赶考” 赣州干部“熔炉”里练兵
在农家门口悬挂的联系服务牌,上面除了有驻点干部联系方式外,也有送水送气等便民服务联系方式。
中国江西网讯 记者 张愉 报道:“80后”的李豫玲是江西赣县政府办驻赣县江口镇旱塘村“三送”工作组组长。如今的她,可以在农户家用客家土话聊天,农村的宅基地置换、新农保报销等农事也了解得清清楚楚,和刚到村里时截然不同。李豫玲的改变是赣州上万名干部变化的缩影之一。在“三送”活动这个“大熔炉”、“练兵场”上,干部们进村入户“赶考”,转变了作风,提升了能力。
从怕狗、不会说方言到会干农家活
“刚到旱塘村的时候,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开展工作,也不知道怎么做工作才算做得好。”李豫玲告诉记者,因为她一怕狗,二家住县城,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就一直在机关工作,对基层不了解。此外,加上不懂当地客家土话,跟村民沟通起来比较困难。
于是,李豫玲从克服怕狗心理做起,学土话,争取先和老表说上话。“光能说上话不行,农村有句话叫‘光说不练假把式’。你得实实在在帮老表解决烦心事。”她说。根据老表的诉求,李豫玲和她的工作伙伴们帮助无房户建房,协助孤寡老人争取老年公寓、报销医药费,帮助聋哑孩子上学,争取项目资金为村庄发展产业……集中办了一批实事。如今,李豫玲会说农家话,会干农家活,会交农家友,会办农事。这“四会”是旱塘村一位老书记对李豫玲的评价。
聊到“三送”工作对自己的帮助,李豫玲先是说起一位曾帮助过的老人的故事。“老人瞒着我们给县里写了一封感谢信,让我们很感动也很惭愧。”她说,“老表们的深情厚意会让我无形中产生一种想要亲近他们、关怀他们以及在工作中依赖他们的感觉。”这样入村“赶考”后形成的干群感情是李豫玲今后工作的情感基石,也让她在工作中更切合实际、更尊重民意。
下乡先抗洪 把群众当亲人
和李豫玲一样,崇义县医保局驻金坑乡元田村“三送”工作队队长朱丽华也是一名年轻的女干部,没下过乡。一走进元田村,她就碰到了特大洪灾。晚上8点多,她和“三送”队员冒雨打着手电在山路上跌跌撞撞,徒步近1个小时转移安置村民。面对洪灾的考验,朱丽华的行动迅速拉近了她与村民的距离。
“三送”工作中,干部们坚持“诚心、真心、爱心、尽心、耐心”,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去年6月7日清晨6时,还在睡梦中的朱丽华被手机铃声吵醒,拿起手机就听到一声救命。原来75岁的村民邹龙奉因患心衰和肠梗阻导致身命垂危。朱丽华立刻联系了医院派出救护车,并赶到医院。由于老人家属带的钱不够,朱丽华又帮他先垫付了医药费。因抢救及时,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让人痛心的是……”说到这里,朱丽华哽咽了,最后泣不成声。原来老人在去年9月还是因为突发心脏病离开了人世。当朱丽华去老人家里慰问时,老人的妻子说老人去世前还在让她打电话给朱丽华,叫朱丽华来救他。
“深入基层、走近群众、尊重群众,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了解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只要真心实意地办好这些事,群众就会把我们当亲人。”入村工作让蜜罐里长大的朱丽华走出一条真正的群众之路。
“三送”成锤炼干部“大熔炉”“练兵场”
“‘三送’干部下乡干什么?要‘结对子’、‘钉钉子’、‘串门子’。 ”赣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三送办”主任杨有谷说。赣州要求每一位驻村工作队每月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20天以上,解决“干部没‘户口’,正月来了正月走”的现象,使全市每一位干部都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每一户群众都有干部直接联系服务,实现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双向全覆盖”。
为群众办好事实事61.51万件,送帮扶慰问金7.626亿元,争取项目资金51.91亿元……在“三送”工作中,很多干部从不了解农村到成为农户家中的一员。“我们国土局有一个干部,比较少去一线,去农村前,他担心群众可能不好打交道。去了以后,他觉得很受教育,还发动老婆去自己的结对点看看。他老婆现在也做了爱心妈妈,和一个留守儿童结对。后来他在北京工作的女儿也加入其中,在北京帮助联系脐橙销售的事情。”兴国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潘贤波介绍说。
“三送”工作成为锤炼干部的“大熔炉”、“练兵场”。干部在与基层群众相处相知、同苦同乐中,思想上受到震撼、情感上有了升华、灵魂上得到净化,宗旨观念明显强化,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大大增强。“群众的信任成为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服务群众的源泉。通过‘三送’,干部们真切地感觉到被群众需要是一种幸福,被群众信任是一种满足,在帮扶群众中,他们找到了成就感。”杨有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