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点儿“逆潮流”阅读

28.04.2015  19:28

  朋友圈里流传一则段子:读书日,就是平时不读书的人跑出来瞎起哄。虽然是笑谈,却让大家都有种“中枪”的感觉。的确,如今几乎人人都感到读书越来越困难,即便是鼓足勇气拿起一本书,要坚持读完也非常不易。

  但有趣的是,也有人做出一番调查,得出的结论与我们的经验恰恰相反:我们现在的阅读量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只不过如今的阅读更偏向数字化、网络化阅读,而这也许才是未来阅读的潮流。

  为何我们阅读量增大了,心理上反而感觉读的书少了呢?有人指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在电脑、手机上读的往往是流行的、碎片化的内容,而对传统的经典的阅读,是确确实实少了。

  那么,如果让我们作出选择,我们是做一个顺应潮流“识时务”者呢,还是应当回归传统经典,做一个“逆潮流”的阅读者?

  先看看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什么。阅读,无非两个功用:一是解决知识需求的问题,二是解决精神需求的问题。对于前者,网络化阅读自然能高效快捷地为我们服务;但对于后者,它解决起来恐怕就没那么奏效。

  作家梁晓声说,人应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地理的故乡,另一个是精神上的故乡。人的精神故乡在哪里?那得从传统中去寻找,从经典中去寻觅。传统的经典经过了历史的检验与筛选,是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从我们自身的阅读体验中也可以感觉到,真正给人心灵以震撼、精神以洗礼的,不是快餐式的心灵鸡汤,而是那些深邃如夜空的经典名著;不是浮光掠影的快阅读,而是沉下心来对经典的慢慢细品。可以说,传统经典之于网络化阅读的潮流,正如疾风中的劲草,湍流中的砥柱。

  民国时期,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于时代变革之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时代潮流里的事物未必尽是,社会遗传里的事物也未必尽非。”如今,在网络化、数字化阅读勃兴之时,我们或许也应当好好反思经典阅读的承续与新变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