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高温考验城市公共服务能力

21.07.2015  17:18

  ●黄春景

  随着“三伏天”的到来,中央气象台拉响高温预警。面对热浪来袭,人们也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极端高温的环境条件下,让人们的生产生活仍能保持常态化运转,这是破题的关键。显然,仅仅“见招拆招”,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无疑,这是“烧烤模式”给城市管理者出的更大的考题。

  首先,“烧烤模式”下,高温津贴是否真正落实?高温炙烤下,每个人都想躲在空调房中享受冷气。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呆在室内,很多人不得不在烈日下工作。尤其是汗流浃背的农民工,他们为城市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是量。数百元的高温津贴虽然不多,但它是一线劳动者应该享有的权益。高温补贴不是小事一桩,它比高温更“暖”人心。落实好“高温津贴”这一惠民政策,需要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

  其次,“烧烤模式”下,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是否跟上?缺少纳凉场所、有空调的公共场所不能向所有公众开放、城市绿化跟不上等问题,无疑是城市应对极端高温天气的一块“服务短板”,亟待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对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更多的公共纳凉场所。

  再者,“烧烤模式”下,城市的高温天气应急能力是否增强?有专家指出,各地应对高温天气的措施仍然比较零散,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应急抗灾管理体系。由是观之,抗高温必须强化高温天气公共卫生危害预判分析,加强高温中暑、食物中毒以及夏季常见传染病治疗的人员物资储备和监测预警,严格执行中暑病例及时报告制度,确保反映及时、处置得当。一言蔽之,极端高温是一场“大烤”,考验的不仅仅是城市里的作业人员,同时也考验着执政者的善治智慧。除了加强城市管理和民生关怀,应对极端高温天气还有哪些良策可施,我们期待着更给力的政策和制度陆续出台。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