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水相济 南昌扮靓生命共同体
南昌地处五河尾闾,“襟三江带五湖”,自古有“三湖九津通赣鄱”之说,仅市区就有“一江三河串十湖”的发达水系网络。全市7400平方公里国土上,镶嵌着2200平方公里水面,水面占比高达29.7%,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东方水城。
水域面积如此之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如何开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南昌的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基于水域面积大的“市情”考量,确立了“森林水城、美丽南昌”的建设构想,把造林绿化与水生态治理两篇文章巧妙融合在一起,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丰富了生态内涵、更美化了生态景观,打造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与生态灵动入画的生命共同体。
林水相护 生态环境日日新
南昌处在山少、田多、水面大的平原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中,我市大力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和林业血防工程,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极大强化和改善。
近5年来,我市共建设长江防护林工程8.1万亩,同时完成了以江河水系为载体的沿水防护林工程15万余亩,全市水体沿岸绿化率达80%以上,并实施了以荒地荒滩造林为重点的滩涂原料林建设工程10万余亩、灾后重建生态修复工程3万亩。同时,我市在四县和高新区实施了24.6万亩林业血防工程,既有效控制了钉螺密度,降低了螺情指标,又建成了一批以杨树、湿地松和泡桐等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及工业原料林,壮大了林业经济。
有树的山头“封山育林”、没树的地块“人工造林”,在水岸绿化、在荒滩造林……近年来,我市林地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日渐均衡。受益于不断完善的生态体系,我市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断降低,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以林增粮”成效显著,城市小气候得到改善优化。
水滋养了林,林净化了水。林水相护,让南昌的水更清、天更蓝。2014年,我市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为9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2013年,南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22天,2014年增长到294天,居中部6个省会城市之首,今年4月空气质量达标率为100%。
林水相融 生态品位月月异
林与水,既是生态环境中的两大要素,也是生态景观中的两大主题。我市依托独特的山水生态环境条件,在城区和城郊重点打造、提升了一批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形成了“一园一品、一园一景”的生态景观特色,南昌生态文明建设的品位不断提升。
2011年,继艾溪湖湿地公园后,我市学习借鉴先进的城市湿地建设理念,围绕20平方公里瑶湖水面,大手笔描绘林水相融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景。如今,在总面积1500亩的瑶湖郊野森林公园,4万株乔木、300万株灌木与极富异域风情的“黄金海岸”交相辉映,成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之作。
在城郊、在乡镇,林水相融的湿地公园星罗棋布,南昌城乡处处可见“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精品湿地公园。在新建县望城新区,我市投资3600万元资金,以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系、尽量减少人工景观的理念,打造了总面积300亩的滨水湿地公园;在湾里区,我市投资2000万元种植造型罗汉松、桂花、银杏等高档绿化树种,在城区打造了岭秀湖湿地休闲公园;在进贤县,占地1320亩的滨湖森林公园如今已呈现出繁花似锦、草木葱茏的景象,前来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
林水相依 生态景观年年美
林以水碧,水以林秀;林水相依,美不胜收。
“中国水都”南昌,在美化水环境、打造水景观的同时,大力实施沿江、沿河、沿湖、沿库的增绿、扩绿工程,构建了“林水相依、林水相连、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森林城市建设格局。
在赣江东岸,我市启动了赣东大堤风光带景观绿化工程建设,目前从生米大桥到三志物流全长2.6公里的南段工程已全面完成,绿化面积达95.7万平方米。在赣江西岸,一条从生米大桥到赣江大桥、总长13公里的滨江生态走廊已全面建成,滨江月季园、渔舟湾湿地公园、摩天轮广场、赣文化长廊、秋水广场、凤凰洲市民公园等林水相依的滨水生态公园由南往北一字排开……在城市之南,总面积达8000亩的大象湖湿地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项目建成后,抚河、象湖、梅湖等城市水系、绿道将结成链、连成片、形成网……
在赣江、在抚河、在象湖、在梅湖、在瑶湖……林与水相依、水与林相偎的生态景观美不胜收。近5年来,“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工程与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有机结合,让我市涌现出了一大批野趣化、本土化、自然化的大草地、大树群、大水面景观,活力沙滩、阳光草坪、草滩栈道等森林湿地小品让游客徜徉在生态美景中流连忘返,而布设在绿树、鲜花中的自行车绿道、滨江观景步道、运动场又给市民提供了一个收获健康的场所……举目四望,南昌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不仅万物和谐共生,而且一年比一年靓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