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长城”复制的文化难以为继
近日,“武汉一高校在校园内修长城”的帖子在网络上疯传,帖子中附带了长城的相关照片,不少网友表示震惊甚至质疑校方炒作。校方称建校园长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学校还建有钱学森广场、纪念馆、钱学森塑像等特色建筑,并放置有“东风二号甲”导弹模型、东风二号导弹燃料加注车模型、钱学森居所警卫岗等建筑。(4月16日长江商报)
“校园长城”的照片在微博和QQ空间一亮相,即遭网友疯转,引起公众强烈围观和热议。从曝光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山寨版“长城”从烽火台到垛口到关隘,八达岭长城的标配之物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一应俱全,就连部分楼台的名字也都一一延用全部照搬,甚至连其中采用的建筑符号,也从秦汉至明清历朝历代抄了个遍。对于抄袭照搬之举,校方发言人美其名曰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在笔者看来,建筑可模仿,文物可铸造,浮雕可照搬,但精神难复制,其中蕴含的文明与文化更加难以为继难以复加。
放眼各地教育圈,在校园内修建某位文人义士的塑像或纪念馆是常有之事,从小学到高校,从村校到国重,都并不鲜见。但是在性质上,这与单纯地复制长城、照搬导弹模型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学校修建文人义士的雕像,除了附带美化校园增添一点文化味学术气之外,最根本的目的还在于给一众师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楷模与典范,营造一种见贤思齐比学赶帮的浓厚学习氛围。而武汉这所高校一味地照搬复制长城等名胜景观,其中目的可能并不单纯。根据记者的实地采访,造景举动纯属以校园文化之名,行沽名钓誉炒作之实,山寨长城只不过是校方吸引生源的一个招生手段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山寨“校园长城”不仅变相纵容甚至以身试法助长了业界广为诟病的抄袭之风,更违背了自身承载的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感与求知创新的操守底线,不问究竟不加取舍地全盘照搬与复制,手段未免显得太过粗暴低俗了些。
至于高校发言人表示“校园长城”集五大功能于一身,恐怕只是校方的一厢情愿,有失偏颇,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如果说长达1600多米的蜿蜒小径尚且可供师生们休闲漫步,但想借道坡度大于45度台阶高约30厘米的陡峭之路,达到人车分流缓解拥堵交通现状的效果,恐怕有些言过其实。平心而论,宁愿放着平坦的大路不走,偏要舍近求远去攀登陡峭的雄关,可能没有几人愿意。站在欣赏景观的角度,即便仰慕于八达岭长城的威仪,希望借游览“校园长城”之机一解登长城越险关的夙愿,顶多也只是一两次的兴之所至,因为任凭相似度多高、仿得多像,“校园长城”毕竟不是真的长城,更何况在工艺上、在文化价值上要远输真身版长城一大截。
说到底,校园文化建设不是搬几块石头、挂几幅浮雕、刻几句古诗词就能蹴就,不是仿仿名人、照搬古迹就能养成,涉事校方大可以着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贫寒学子的人文关怀等精神文明层面,而非大张旗鼓地简单复制照搬历史古迹,一味功利地标新立异,来博人眼球,如此不但方式欠妥,更会落下个照搬剽窃炒作的嫌疑。艺术形式能复制,艺术精神难传承,抄得来文化的外衣,也抄不来文化的精髓与内涵,更没有多少学习的价值与研讨的必要,纯粹是在附庸风雅而已,如此,照搬复制的文化难以为继更难以复加,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