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教授秘密设计中国核潜艇 对妻子隐瞒50年
资料图:091型403号核潜艇
陈善年教授当年参加足球队的照片
原标题:东大8旬教授夫妻捐百万设奖学金
50多年前,东南大学青年教师陈善年接到“秘密”任务,在校内组队参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反应堆设计。任务早已完成,项目却处于保密状态。直到去年随着中国核潜艇“091工程”“092工程”解密,同为东大教授的妻子佘颖禾才弄清楚丈夫50年前那个秘密。
退休后陈善年有两个心愿,一是向民众科普核电安全,二是为培养核电创新人才出力。今年恰逢两位老人金婚,他们决定拿出省吃俭用的100万积蓄,在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联名设立奖学金。昨天,这对8旬教授夫妻亲自把支票送到了东南大学。
金婚纪念
他们相识相恋于东大
今年已是金婚
陈善年和佘颖禾两位教授相识、相恋于校园。同是福建老乡的他们,一同求学于千里之外的东南大学。陈善年教授1952年考入厦门大学机械系,1953年转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佘颖禾教授与他同届。高大帅气的陈善年当年是校足球队队员,还能吹管弦乐,在校内有一定名气。佘颖禾的名气就更大了,作为体操高水平运动员,佘颖禾曾代表江苏到全国参赛。
陈善年教授回忆说,当年他和妻子都是东大“三好优秀生”。“三好”是指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身体好是指体质要达到标准,并且代表江苏参加全国比赛;学习好是指学习成绩优异;工作好就是要求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不是同系的两人互相慕名已久。陈老甜蜜回忆起一个片段,那年也是秋季,在老图书馆楼梯口两人相遇了,很快认出了对方,“她对我点头打招呼,我一下脸涨得通红。”1955年暑假,偶然的机会同乡的陈善年和佘颖禾搭伴回福建老家,“1955年从南京到厦门要5天5夜,中间颇多曲折。”几个同学一块上路,一路同行。一来一往,在路途中,陈善年和佘颖禾结下了缘分。
陈善年1956年以全优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佘颖禾教授被选派到前苏联读博。1962年佘颖禾获得副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回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事力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相隔几千里的两人终于再一次在东大相聚,1965年两人在学校结婚,今年是夫妻俩的金婚年。
丈夫的秘密
丈夫经常莫名消失,工作的地方有铁丝网围着
“他50多年前参与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反应堆设计,我们全家到最近才搞清楚。”在佘颖禾教授心中,一直有个疑问,结婚之初丈夫常常莫名消失了。
原来,1962年,已留校任教的陈善年毅然放弃了留学前苏联的机会,接下一项秘密任务,带队承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中核反应堆传热与流体力学关键基础数据实验项目重任。
“和欧美国家先研究核电厂,再到核航母,最后到核潜艇这个过程不同,中国是在零基础的情况下,直接上马核潜艇。这其中的关键技术就是核反应堆的设计。“陈善年说,尽管美苏当时已经有相关数据,但一直秘而不宣,直到今天也没有公布于世。在投掷工具中,飞机、导弹都是可见的,唯有核潜艇是看不到听不着的,可以长时间潜伏海底,这是顶级军事秘密!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陈善年他们只能靠自己钻研了。“当年东大十几位老师和学生参与这个项目,我担任组长,大家都签下保密协议,这是谁都不能泄露的任务。”项目组工作地点就在东大校园内,用铁丝网围着“与世隔绝”,有熟人问,陈善年笑着答:“做实验。”时间长了,这块试验地被戏称为“动物园”。“那时我经常莫名其妙消失了。妻子感到奇怪,问过一两次,看到我不说她便心中有数不再多问了。”1967年,陈善年小组完成任务,直到去年,核潜艇“091”“092”工程解密,陈善年才向家人道出原委。
为不引起别人注意,没拿一分钱报酬
参与核潜艇核反应堆设计是项极其危险的工作。陈善年告诉记者,核潜艇反应堆功率更大、更紧凑,一旦爆炸威力高于核电厂几百倍。在实验室,陈善年和同事曾做了几十次爆炸实验,找到了相关的一手数据,为安全地设计核潜艇反应堆提供了重要的参数。比如通过实验我们得知不锈钢水管中的蒸馏水达到600度以上就会发红,2500度以上就会爆炸。
“我们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因为核潜艇的每个艇员都是贴着反应堆工作的,一旦出事全军覆没,所以丝毫不敢大意。”陈善年自豪地说,中国核潜艇技术正在一代代稳步前进,是世界上唯一从来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的国家。从技术上说,中国核潜艇在深潜、静默等两个重要指标上在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为了让这项工作秘密进行,陈善年教授讲述的一个细节让人唏嘘,“所有参与人员都是义务劳动,不拿一分钱报酬。为什么呢?如果拿到报酬,生活会得到改善,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
妻子的支持
他要拿出积蓄设奖学金,妻子说“同意、同意”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朱小良介绍说,陈善年教授是新中国首届动力工程系毕业生,“50年代这个系还是保密的。陈老是解放后第一代核电技术专家。”设立奖学金,是陈善年教授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
他告诉记者,“曾经参与核反应堆基础数据测算的那段经历,让我意识到核电安全的重要性。现在社会上有误区,认为所有核电是危险的,希望通过普及知识,让大家认识到核电是很安全的!”另一个原因是,“核电是国家电力行业的未来,虽然我年事已高,搞不动科研了,但希望通过我的余力帮助能源与环境学院在核电方面培育英才,继续为行业做贡献。”
当年为支持陈善年工作,默默承担起照顾养育孩子重任的佘颖禾依然义无反顾站在丈夫背后,“老陈说想把暂时用不到的钱,捐给学校,我说‘同意、同意’。”佘颖禾教授说,几十年前,她曾到访加拿大、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当时我很奇怪,他们这么大用电量哪儿来的,后来了解到他们用的是核电。老陈的心愿是希望核电技术能进一步发展,我无条件支持他。”陈教授有两个女儿,一个在南京一所中学当老师,另一个女儿从东大研究生毕业后,到美国深造,已回到南京工作。“我跟女儿们说了捐赠的事,他们表示非常支持。”陈教授笑笑说。
陈善年、佘颖禾
核电安全与创新
奖学金昨设立
昨天下午,陈善年和妻子佘颖禾教授来到学校,与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签订了“捐赠协议”,设立“陈善年、佘颖禾核电安全与创新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东大能源与环境学院核电方向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每年颁发一次,由学院确定奖助名额与金额,只要符合成绩优良、社会责任感强等条件的学生均可申请。
100万从哪儿来的?
是两人省吃俭用
存下来的
100万不是个小数目,这笔钱从哪儿来的呢?陈善年教授坦言这是两人多年的积蓄。“我们对吃、穿都不在乎,平时开销不大。”采访中,记者意外得知,陈教授夫妇至今住在东大1967年分配他们的宿舍中。“我们家很乱,恐怕是东大南园28号宿舍唯一没装修过的一家。”1967年,这套100平米的宿舍分给了东大3个教师家庭,后来另外两家陆续搬走,陈老夫妇留了下来。“我并不是没钱装修,而是觉得没必要。”陈教授很实在地告诉记者理由,“并且,我夫人觉得住在学校周边有许多好处,邻居中熟人多,生活也很方便。”在陈老看来,金钱对年长的人不是很重要,“看病都有保险,平常工资也花不完。足够了。希望学生要保留学校的优秀传统,踏踏实实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