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坤黄怒波捐资 挪威今秋归还7根圆明园汉白玉柱

12.02.2014  11:33

▲藏于挪威卑尔根KODE博物馆的7根圆明园石柱。

1873年拍摄的圆明园残迹,红圈处就是类似的石刻构件。

        本报讯(记者 任敏)圆明园流散文物的回归,总是刺激国人敏感的神经。这一回,吸引公众目光的是收藏于挪威的7根石柱。昨天,商人黄怒波表示,他于去年向挪威卑尔根KODE博物馆捐资1000万挪威克朗,作为回报,该馆将归还其保存的7根圆明园汉白玉石柱。预计今年9月,这批石柱将入藏北京大学,通过其校内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展示。

        作为欧洲规模最大的中国文物收藏馆之一,挪威的卑尔根KODE博物馆收藏了2500件中国艺术品,其中就包括来自圆明园的7根汉白玉石柱。

        这些藏品由挪威人约翰·威廉·诺尔曼·蒙特在1907年至1935年间捐献,他曾是一名骑兵军官,于1886年前往中国,供职于中国海关,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他为中方作战,还被后来成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的袁世凯任命为副都统。在中国定居期间,他迷上了中国文物,收集了大量雕像、陶器以及石构件等物品。

        KODE博物馆前任馆长埃伦德·赫耶斯滕介绍,近年来,该馆中国藏品已遭遇两次偷窃,去年1月那场盗窃案给博物馆造成严重破坏,当时,20多件中国文物被偷走,并直接导致展览关闭。

        去年,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来到挪威参观,在KODE博物馆,他意外地发现流落于此的7根圆明园石柱,“当时心里很难过,泪水忍不住流了出来”。

        得知博物馆急缺捐款后,黄怒波主动提出捐款,条件是将这7根圆明园石柱归还给中国。经过慎重的商议后,馆方同意这项合作,而黄怒波的捐款将资助该馆修缮其中国艺术藏品展位。

        去年,北京大学的五六位考古文保专家远赴挪威展开鉴定,经证实,这批石柱确为圆明园文物。去年12月,黄怒波与博物馆签订了协议。今年9月,这7件石柱将入藏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并可向公众免费开放。

        1000万挪威克朗相当于160万美元,花这么多钱买7根石柱,是否物有所值?黄怒波表示,这样做很值得,因为这些柱子代表了民族苦难的历史,作为中国人都不能忘却,将这些东西购买回来,也是企业家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回报。

        之所以捐给北大,黄怒波表示,因为北大是他的母校,而且北大曾经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将文物放在北大有回归之意,这样做也可以让青年们铭记过去那段屈辱的历史,珍惜当下中国强盛的时代。

        中坤集团内刊显示,北大将定期派遣专家赴挪威,协助KODE博物馆鉴定整理馆内中国藏品,并举办中国藏品、瓷器的永久性展览。此外,北大的专家还将就如何更好地保护文物,对KODE博物馆馆员展开培训。

        黄怒波表示,如果以后在海外遇到圆明园文物,他仍将出资购买,促成其回归祖国。至于这7根石柱今后是否会送还圆明园,昨天,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蒋朗朗并未给出答复。

        解读

        圆明园文物回北京算不算回家?

        其实,这7件圆明园文物回归后,将在北京大学进行展示,而非回到圆明园内。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圆明园回流文物重返祖国后,入藏地均非圆明园。曾有解释是,圆明园遗址暂不具备符合文物保存的库房。

        对于这种现象,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呼吁,原址保护,是文物回流的最终目的。“如果只是回流到国内,文物依然是流失在圆明园外。只有回到文物最初的地方,文物才能真正恢复原貌,发挥最大的教育和实践意义。

        本报记者 刘冕

        揭秘

        石柱原为扶手

        据黄怒波介绍,这7根柱子大概1米多高,是汉白玉材质,外面有雕花造型,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跨国运输,外部有些磨损。

        作为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一直在研究圆明园流散文物。他所著的《谁收藏了圆明园》一书,对收藏于挪威的这7件石柱有所记载。

        据他介绍,蒙特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余年,收集了2500多件中国文物,包括石雕、玉器、青铜器、陶瓷、绘画、丝绣等,其中最不寻常的是圆明园的石雕。

        通过对比圆明园的老照片和铜版图,刘阳指出,即将入藏北大的这7件物品分别来自圆明园内的养雀笼、谐奇趣、方外观和海晏堂等地。

        刘阳透露,这样的柱子当时生产了一大批,至今,在圆明园的西洋楼景区,还有大量类似的石柱,在苏州园林博物馆里也有类似的藏品。当年,在圆明园里,这批石构件主要用作扶手,同时起到装饰作用,但近期在拍卖行里,类似的石柱拍卖价格已被炒到很高。本报记者 刘冕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