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村,岁晚独芬芳

07.01.2014  18:32

  桐乡石门镇桂花村,这个以桂花命名的村子,几乎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植满桂树。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绕村而过,缓缓水流,喃喃低语,一如村庄的性格——平实却不失厚重。

  百多年来,这个村与桂花一直缠绕在一起向上生长,看似平静,却波澜起伏。从当年的桂树进城到如今的桂树留村,对桂花村村民来说,桂花树不仅仅是树,它见证了亲情的传递,青年的成长,浸润着对过去的反思与今日的骄傲。

  冬日,信步其中,从一棵桂树、一块糖糕、一泓河水、一缕炊烟中,我们浅浅读出了人与桂树的牵连,也试图去读懂村民追求现代生活,又不失手破坏生态的处事智慧。

   一棵古桂树的去留

  冬阳暖暖,我们走进桂花村,少了桂花盛开时的喧嚣,反倒多了一份寂静。

  1.5万多棵大大小小的桂树,让人仿佛置身于花园之中。漫步村间小道,古树丛生,芦苇在河边摇曳,蹿出一只小猫,尾上芦花随风而散,别有一番野趣。

  在村中的古桂园,我们寻到了那棵最古老的桂树。“这是全村现存树龄最长的桂树,170多岁了。”村民姚春一伸手,抓住一根枝条弯腰插到地上:全村的桂树最早就是这么压藤移栽的。

  “听说,村里的第一棵桂树就是我爷爷栽下的。”姚春园说,100多年前,他爷爷去灵隐寺烧香,一位和尚递给他一棵小桂树。他爷爷回家后,栽下桂树,并通过压藤移栽的方法,年复一年,让一棵桂树长成了一片林。

  传说已无从考证,但桂树却真切地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桂树越种越多,因为它是摇钱树。”78岁的村民朱宝祥抿一口茶,打开了话匣子——上世纪60年代,村民在自留地上种上几棵桂树,将桂花卖给食品加工厂,可以赚点钱改善生活。尝到甜头后,村民开始纷纷种植桂树,卖出桂花以补贴家用。

  不过,桂花村的桂树也差点遭遇“灭顶之灾”。10多年前,树贩子盯上了桂花村的桂树,经不住他们的游说,许多村中的桂树经“树贩子”之手被卖到城里。

  幸好,桂花村2003年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村民生活日益富裕,他们不再看中卖树的钱,而认识到乡土树木的珍贵。“当年以每棵2000多元的价格卖掉了5棵老桂花树,后悔得要命。”村民姚深海直叹,自己当时太糊涂,桂树引来一茬一茬城里人,每个游客都是一笔笔游动的财富。

  于是,村里给每一棵百年桂树挂上保护牌,并给有桂树的村民发放每亩1000元补助金,发起保护桂树的全村总动员。眼下,全村上百年的桂树有5棵,50年以上的桂树还有几十棵。

  “卖点就是生态。”村民朱剑平前几年在石门镇上开了一家小吃店,每天起早贪黑,也赚不了几个钱。如今,借着乡村旅游发展的东风,他在村头开了一家名为“桂花园”的农家乐,生意很红火,还雇了六七个帮工。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桂花村党委书记钟明富说,事实证明既要保护桂树,又要让农民受惠,唯有这样才能最原汁原味地将乡土文明保存下来。

   一块桂花糕的态度

  一块年糕,热气腾腾,再撒上少许红糖与桂花。刚一出炉,若轻轻咬上一口,糯糯的米香与甜甜的花醇,便会久久驻留在唇齿间。姚品祥做梦也想不到,自家土灶做出来的桂花年糕,有一天会变成旅游商品,自己靠此而赚“外快”。

  变化不是悄然而至。“几年来,村里开发打造桂花村景区,桂花开始香‘飘’四方。”钟明富说,许多城里人来桂花村休闲度假,作为特色小吃,桂花年糕的名声不胫而走,姚品祥与老伴商量着在村头摆出了一个小摊,专卖自己手工做的桂花年糕。

  “卖出一块年糕,能赚一块钱。”姚品祥对当前的日子很是知足,他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们靠着桂花树也能轻松把钱赚。

  说的轻松,手工做出一块桂花年糕,可要费不少功夫。

  天蒙蒙亮,几声鸡鸣。凌晨五时,姚品祥家的灯已点亮,老两口早已在厨房间忙开了。“新鲜做出来的年糕才好吃。”姚品祥秉承农民做事一丝不苟的风格,坚持凌晨做年糕,当天年糕当天卖。

  “六斤糯米粉加三斤白糖。”姚品祥动作麻利,不一会儿就将米粉装进蒸笼,放上自家的三眼土灶。

  伴着噼噼啪啪的响声,姚品祥老伴将柴火添进灶口。柴火烧红了灶膛,火舌不时吐向灶口,满脸皱纹都嵌满了暖光,生活的烟火,扑面而来。

  氤氲之中,灯光变得柔和。揉面、定型、添料、冷却、分割、包装……老夫妻俩言语不多,配合却甚是默契,让人顿觉一种劳动的美好。

  我帮一下,你搭一手,姚品祥老两口忙乎到早上九时多,300块桂花年糕终于全部完工。“桂花盛开时节,最多一次,我们一天就卖了1000多块。”姚品祥说,村里许多有手艺的老人都做起桂花年糕,在家门口赚钱,轻松又惬意。

  与姚品祥不一样,今年58岁的姚杏仙凭一手炒桂花红糖年糕的绝活,在村边的一家农家乐饭店找了一份活。许多食客到这家农家乐来吃饭,就是冲着姚杏仙的这盘红糖炒年糕。

  “也没啥绝招,炒多了,火候就掌握了。”憨厚的姚杏仙,搓搓手。

  一块块桂花年糕,乡村旅游正给桂花村村民带来更多甜蜜生活。“每年,旅游为村民增收起码一万元以上。”钟明富算了一笔账,去年,桂花村共接待游客61万人次,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

   一个新头衔的蜕变

  最近,钟明富多了一个新头衔——村旅游办公室主任。今年以来,市里提出要将桐乡打造成全国第一旅游大县,倾力构筑一百个精品景点,桂花村就是其中之一。

  “全镇各村都设立了旅游办公室,我们当然不能落后。”钟明富对乡村旅游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们不讲开发,更讲求保护,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才是城里人最想要的。

  小村谋变。连日来,钟明富围绕“乡村旅游”四字动起了脑筋:远赴成都山区农家乐考察,去海宁、海盐几个红火的农庄请教,联系单位为村里规划设计1000亩的核心旅游区……

  “靠着桂花树,我们村引来了城里客,但还是太单薄。”经过几年的发展,钟明富对旅游的理解更为深刻:依托水果与杭白菊种植基地,他们准备搞采摘游。此外,将村里有特色的农舍改造成民宿,让游客在这里干农家活、吃农家饭,还将设立民俗童玩区,等等。

  除了规划,文化是钟明富提及最多的两个字。他带着我们在村中漫步,指着一涧湖水说:“别小看这个湖,故事可不少。村里的老人把这里叫财风兜,传说当年乾隆的龙船曾在这儿停过。”绕着弯弯的一湖清水走一圈,各个角度看过去都像一只大元宝。

  桂花村的底蕴不止这一汪水。在村子东南一公里处就是罗家角遗址,这里发掘出比较完整的一百七十粒稻谷,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谷。桂花村自古就是一方沃土,元朝的方澜在《石门夜泊》中写道:“桑径绿如沃,麦风寒不已。

  翻开《村志》,这样写道: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孕育出蚕茧丝绸……在深厚的文化土层上,堆积了太多美丽的传说。“一个传说,就是一个卖点。”钟明富对村里的“文化资源”很是自信。

  旅游,如柴米油盐一般,不经意间已沁入桂花村。下一年,桂花开时,我们一定再去桂花村看看,村里的桂树少了没?村头的糖糕摊还在吗?村民是否还在怡然享受着乡村生活?(陈培华 张潘丽 徐炜焘)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