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镇政府承诺建桥10年没下文 村民自建木桥过1次5毛

20.08.2014  12:56


放暑假的孩子们在过桥过程中时而奔跑,时而打闹。据收费员介绍,行人过桥一趟五毛,摩托车一趟一元。除老师和学生过桥不收费,其他人员均需缴纳过桥费。南方农村报记者胡新科摄


图为行人过桥后缴纳过桥费用,“步行每人一趟五毛,摩托车一趟一块”。骆日招介绍,最高时一天收过2000元。南方农村报记者胡新科摄

  和平建大桥10年图纸未出 村民过江靠木桥连车带人掉下河

  南方农村报讯 一条东江,两分东水。广东河源市和平县东水镇被东江一分为二,在该镇,两座长近400米的木桥横跨东江。这两座木桥分别位于东岸的大坝村和上坝村,桥的历史长则十余年,短的八年。

  在木桥的东侧,各有一座小屋,里面有村民日夜值守。值班村民是木桥的筹建者之一,同时也是管理员、收费员。

  "行人一趟五毛,摩托车一趟一元","除了村里的学生和老师,过桥都要交钱",这是过两座木桥的"规矩".数百米的东江上为何会有简易木桥?村民过桥为何要交费?近日,南方农村报记者实地走访了和平县东水镇。

  村民自建两座桥

  "386米。8月13日,当问及跨江木桥的长度时,上坝村村民骆日招脱口而出。骆既是当年木桥的筹建人,还是现任的上坝木桥管理员、收费员。

  今年65岁的骆日招,在村里曾担任近20年村干部。2006年时,他任上坝村党支部书记。村里一千多人过江不方便,要绕行十几公里到镇上,买个东西、办个事都难。于是,当年他便与其他5人,筹资6万建了木桥。从此,村里人去圩镇的距离缩短到了两公里。

  无独有偶,在东江东岸的大坝村,也有一条相近长度的跨江木桥。大坝村木桥筹建者骆小东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村里的木桥历史更悠久,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人搭过,当时非常简陋,两三根木桩撑着,"几乎每次洪水时,木桥都会被冲坏、冲毁。最近两次重建分别是2008年和2010年。

  骆小东介绍,自己是和三位村民共同集资建设的木桥,"我们这里水位深,建桥成本比较大,最近的重建就花了将近20万元。

  骆小东坦言,自筹资金建桥肯定是想方便村民过河,但"也有赚钱的想法".

  最高日收两千元

  "行人过桥一次五毛钱,来回一块;摩托车一趟一块,来回两块。老师和学生过桥不交钱。两位筹建人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收费标准一致,"镇、村干部也得交钱。

  骆日招表示,在建桥之初便向村民说明了过桥收费的,村民不但没有反对,而且支持有人站出来建桥。

  收取的过桥费用一部分作为六人的工资补贴,一部分用于桥梁的日常维修以及购买救生圈等安全设备。大坝村党支部书记骆福志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自己平时去镇里骑单车,来回同样交一块钱。

  "建好桥后,有一年春节时最高一天收到2000元。骆日招坦言,木桥建好后半年时间便收回了成本,"逢圩镇赶集的日子每天300多人过桥,平时有近200人。2007年,骆日招从村干部岗位退下,专门从事木桥的管理工作。

  骆日招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原本村民过江坐木船,也是收费的,后来镇政府在村子附近设置了渡船,一次最多装载20人,"渡轮一天运几百人,根本顾不过来,而且骑摩托车坐渡轮的话,费用比过桥费还高。

  "要是真没有那五毛钱,也会让过,不过有钱故意不出,那是肯定不行的。骆小东觉得,自己建桥的就是投资,而且要承担巨大风险。一来洪水,木桥就会被冲坏、冲毁,修桥要钱,自己和三个村民轮流值班也要生活养家。有人掉水里了,还要施救,出了意外也要花钱。

  8月14日,和平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陈锦文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自己2004年在水务局工作时,因为要跑罗营口水电站的建设项目,经常骑摩托车从大坝的木桥上过,"我过桥也是一趟一块钱,有时候还跟收费员开玩笑讲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