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斌回顾生病:第一次感受到光明和黑暗的区别
身体状态欠佳的梁小斌出席新书首发沙龙。
6月中旬,身体状态稳定的诗人梁小斌再度以作家身份出现在新书《地洞笔记》的首发沙龙中,他也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假如我离开写作,生命就没有意义”。与叶匡政、简宁、瓦当等人的对谈中,梁小斌言语间透着诗人的哲思。回顾去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病,梁小斌感慨:“这是第一次感觉到光明和黑暗之间的重大区别。”
>>回顾生病
很长一段时间我看不见了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首《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很多人知道了诗人梁小斌,他先后有9篇作品入选中小学课本。2013年,这位身患重病的体制外诗人,却带着“中国生活处境最差诗人”的标签再度引起各界关注,好友叶匡政、简宁发起的一场捐助活动也把梁小斌从黑暗拉回光明。
“诗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任务主要是写作,不论我以后身体状况如何,假如我离开了写作,生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2013年11月,病情初步稳定的梁小斌在接受京华时报专访时曾这样说,当时已经视力模糊的他对写作依然表现出很大的渴望。他对记者说,诗人写作不需要眼睛,只要脑子还转动着就可以创作。
当晚阅读沙龙上的梁小斌,身体状态并不是特别好,但是依然逻辑清晰,言语间透着一个诗人的哲思。回顾去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病,梁小斌说:“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的眼睛猛然看不见了,我以前写诗虽然人生体会很多,但是这次是第一次感觉到光明和黑暗之间的重大区别。”
>>谈随笔集
喜欢咬文嚼字记录思考
《地洞笔记》中的文字大多是梁小斌斜躺在家里厨房的一张木床上完成的,他的状态可以看出对写作的渴望,以及对当前创作环境的妥协,“在我们文字工作中确实存在这一种并不诚实的文字诉求,譬如:假如哪里有了约稿,我就好像有所回想,写一些有关摇木床的文字。”在生病前,梁小斌确实也需要靠一些题词之类的社会活动获得酬劳。
对于《地洞笔记》,梁小斌不掩饰自己对卡夫卡的喜爱,而他文字中透露出的“隐藏”“恐惧”“笨拙”“孤独”诸多情感,也可以看出这位诗人在世俗世界与精神自我之间的艰难挣扎。梁小斌称自己是个喜欢咬文嚼字的人,喜欢把他所经历的、所干的这些事记录下来。
应好友瓦当要求,梁小斌回顾了特殊年代的知青往事,他提到自己干过偷鸡摸狗的坏事时说:“我当知青时干过的坏事并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回忆,人并不回忆他干过什么坏事,而是在回忆他干的坏事是如何败露的。”有一次,梁小斌把老百姓的鸡偷来后放在床下,用煤油炉炖熟吃了。但是当天夜里,老百姓来探望他时,突然刮起了大风,“鸡的香味在大步疾走,它被杀害的消息被知道了。”
>>好友评说
一个抵制模仿的作家
诗人叶匡政是梁小斌的推崇者,曾先后编辑过梁小斌的三部书,同时也是梁小斌生病后奋力疾呼的人。叶匡政称:“一个人的诗歌才能其实就是指一个人如何把自己转变成一个孩子的这种心灵力量。”在他看来,梁小斌的诗歌能唤醒心中的孩子,而现在大多数中国诗人已经回不到那种原始状态。
对于梁小斌的随笔集,叶匡政称是属于他见过的最好的白话文字之列,而且具有独特性,“比如这个书名《地洞笔记》,每个人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地洞,我们的地洞很浅,我们站起来看世界的时候,我们身体可能都在外面,但对小斌来说,他的自我的地洞非常深,他视线里的所有东西都跟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当大多数作家还在文字中表演时,梁小斌允许自己扮演他自己,一个真实的思想的人。”叶匡政说,他看过梁小斌所有的笔记,得出的结论是“梁小斌是一个抵制模仿的作家,一个抵制阐释的作家”。诗人简宁认为,梁小斌发明了一种语式,“对中国民族历史一段浩劫的反思中,他提出来一种很迥异于主流声音的另外声音,叫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记者 田超)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