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变日本大恩人 二战建议不轰炸被盟军采纳
京都和奈良是日本的两大古都,这两座城市拥有许多具有唐代风格的古建筑,艺术价值极高。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它们能幸免于二战时的轰炸,要归功于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
近日,记者从在京举办的“古都的恩人梁思成演讲会暨为梁思成在日本奈良树立铜像启动仪式”上了解到,日本奈良已决定在今年10月31日庆祝平城建都1300周年时,举办梁思成铜像的揭幕典礼,梁思成的铜像将永远安放在奈良。
不轰炸建议被盟军采纳
在此次启动仪式上,罗哲文等深情地回忆了梁思成与日本奈良、京都之间的故事,将半个世纪前的历史重现于眼前。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国学大师梁启超之子。1901年,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他的童年是在日本度过的,当时虽然生活清苦,却给梁思成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梁思成晚年曾回忆说:“我爱美丽的日本和我童年记忆中和蔼可亲的、善良的日本人民。这里面有在幼稚园和小学里教导我的师长,有在须磨海滨教我游泳的渔人,有我坐火车上学时每天在车上照顾我的车长……还有许多当年在一起嬉戏的日本小朋友。”
梁思成与古都奈良甚有渊源。孩提时代,梁启超就曾带他去奈良的法隆寺游览,那时正值大殿重修,父亲便花了一元钱的香资将梁思成的名字刻在了大殿的一片瓦上,祈求佛祖保佑。没想到几十年后,这座古刹竟因这个名字逃过了灭顶之灾。
1912年,梁思成随父母回到中国。然而,侵华日军的残暴让梁思成对日本的爱跌至冰点。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众多历史古迹惨遭炮火摧残。面对日本人的宴会请柬,梁思成愤然拒绝,举家出走。在逃亡过程中,梁思成一家又险些在长沙丧命于敌军的空袭。不幸的事情接连发生,先是担任第十九路军炮兵校官的弟弟梁思忠,在淞沪会战中英年早逝。接着1940年,梁思成的内弟、飞行员林恒在保卫成都的空战中壮烈殉国。多年后,梁思成的后人说,面对国仇家恨,父亲最终能做出保护日本古都的决定,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944年夏天,美军已对日军占领区和日本本土开始战略轰炸。在重庆,梁思成在罗哲文的协助下开始整理古迹遗址名单、在地图上标明位置,并向盟军提交不要轰炸的建议。梁思成的建议最终被采纳,遍布于京都和奈良城内的古代建筑,在战火中毫发未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