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武宁:榆林状元躲了问责 丢了道德诚信

09.07.2015  14:57

  陕西高考成绩出炉,榆林文科头名花落榆林华栋中学,令人意外的是,华栋中学却表现得异常低调,学校老师谈及榆林文科第一名邢程远也都讳莫如深。据该校高考毕业生透露,三年读书期间从未见过邢程远,突然间她就成了榆林文科头名,让人十分不解。而网上出现的帖子更是直指这名“高考状元”是“高考移民”。(7月8日华商报)

  从网友举报到媒体介入,再到当地教育部门联合调查,公布的结果已然揭开了“榆林最神秘的状元”面纱,虽说依据高考制度“双三”条件审查,榆林状元符合陕西省高考相关政策规定,不属于高考移民,但从华栋中学老师和学生都不认识邢程远这一事实判断,榆林状元仍是钻了高考制度漏洞,虽成功避开了制度问责,却丢了道德诚信。

  事实上,“高考移民”话题每逢高考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各地查处之声不绝于耳。如今年内蒙就有严厉查处“高考移民”的报道,前几年清华大学还曾取消了一名已经入学1年的“高考移民”学生的学籍。可是,仍有人为了上个好大学,通过转学、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不仅造成“空户籍”、“空学籍”,挤占当地高考资源的不良现象,而且干扰高考秩序,破坏高考制度公平公正,造成社会恶劣影响。

  为何“高考移民”现象屡禁不止?从高考制度设计上来说,“双三”条件应是阻截“高考移民”的有效武器,但又为何仍会出现各类变相的“高考移民”?究其根源,是户籍、学籍管理上的缺位。如果户籍管理针对“高考移民”,新增严格意义上的审查,对签字同意移户的民警实施更严厉的追究问责,或能阻止那些为了高考而迁移户口的人;假设在学籍管理上,实行一学年未在本校就读,就必须责令迁移到实际就读学校的规定,实行校长首问责任制,即:发现“挂籍”学生就追查校长责任,或在学籍管理为高考制度筑起一道“防火墙”。

  可以说,榆林状元原本凭自身努力,在哪个地方参加高考都能考出好成绩,但其家长却仍然要钻高考制度漏洞,这种让社会道德碎了一地的作法,实不可取。不仅让邢程远面临一次道德批评,增加孩子心理压力,而且引发的联合调查,差点就“偷鸡不成失把米”,使孩子高考成绩作废,白考了这么高的分。

  应当看到,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高考是目前最公平公正的教育选拔方式,作为社会公民,都应当以诚信为本,自觉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谁蓄意破坏它,必然受到全社会的指责。既便有的人这次钻高考制度漏洞饶幸成功,但并代表在以后生活中钻制度漏洞就能成功。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们社会制度虽然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也不是任人可以随意“钻来钻去的”,奉劝哪些成天查找制度漏洞者,想着钻制度缺口“走捷径”的人,及早收手,否则,必定逃不过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