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赞扬苏联模式不但是虚无主义还背叛马克思
核心提示:他们不知道历史的人本意义,也背叛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仅仅把钢铁产量和导弹、核武器当作评判历史进步的标准。
文革中,“全聚德”烤鸭店、“亨得利”钟表店等一大批老字号被改名,原有的匾额被毁弃。
文章来自:《炎黄春秋》2014年第5期 作者:尹保云 原标题:要警惕什么样的历史虚无主义
最近一些报刊杂志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批评,指出当前国内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表现、认识论根源以及社会危害。“百度百科”还推出了一个新写的“历史虚无主义”词条,全面地介绍了目前的各种批评观点和立场。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偏激或片面的思想方法,它妨碍人们对历史的准确认识。对这种思想方法加以批评纠正,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国内学术界目前对“历史虚无主义”批评并没有抓到问题的关键。中国目前需要引起重视的历史虚无主义,仍然是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它严重地扭曲了社会历史观,使人们不能对历史和现实做出恰当的理解和判断,从而构成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思想阻力。
历史虚无主义的一般特点
顾名思义,“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否定过去的历史,认为过去的历史中没有好东西、没有意义。它一般针对大的单位的历史,比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在世界历史领域,一个众所周知的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就是对欧洲中世纪的评价,它把中世纪描绘得一团漆黑,以至于形成了“黑暗的中世纪”的流行说法。其实,中世纪的历史时间很长,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经历了近1000年时间。中世纪四分五裂的封建社会结构、基督教对人性的压抑以及对科学研究和思想探索的迫害,等等,这些事实难免把历史学家引向对中世纪的否定。但中世纪也有另一面,尤其是其晚期有很多的新事物出现,比如自治城市的发展,商业贸易的兴起、现代大学的建立等等。二战后的学术研究对这些事物给予重视,从而对以往的偏激观点做了一些纠正。
“黑暗中世纪”只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之一。总体看来,它的虚无主义成分并不十分严重,因为它对中世纪的否定是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的,并没有很多的故意夸大。这一类历史虚无主义尽管多少也会带一些主观偏见,但主要还是受到认识高度的局限。在以前,人们没有认识到社会多元结构的意义,把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看作一团漆黑。二战后兴起的结构—功能论提出了新的视角,从系统分化的角度来分析中世纪的社会结构,认为它比起集权官僚制模式更有弹性,能够吸收新事物并容易发生社会变迁。这一认识变化说明,曾经流行“黑暗的中世纪”的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是一种学术现象,是受到理论发展阶段或认识高度的局限,而不纯粹是故意为之。
并非所有的历史虚无主义都是这样的学术问题。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表现古已有之,它在任何民族的过去、今天和以后都会出现,甚至常形成很大的思潮。其中多数都不是学术上的问题,既不是因为一时的知识缺乏或理解错误所造成,也不是一般的偏见,而是带着明显的主观能动性,是故意制造的历史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