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合著发论文”,教育部门该做啥?

05.06.2015  17:41
原标题:“母女合著发论文”,教育部门该做啥?

  高考临近,一直伴随着是否公平质疑和腐败传闻的大学自主招生,因一起“博导母女合体发论文”事件,再次卷入舆论旋涡。

  据6月4日媒体报道,湖北有一位高三考生,凭发表论文等成绩,通过了今年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主招生资格初审。近日有人发现,她所发表的《安德烈·高兹的非物质理论》这篇内容颇为艰深的论文,第二作者竟然是她的母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位博导。这位博导在武汉大学从本科读到博士,近年来一直从事有关安德烈?高兹的研究。且这篇论文,更标明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项目负责人就是这位博导。

  按教育部去年年底公布的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试点工作意见,自主招生的目标,主要是“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一位高三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之余,能够进行艰深学术研究,并完成教育部资助项目论文,当然算是有学科特长。然而两位作者之间的特殊身份,及其与上述两所高校的复杂关系,不可避免会引起质疑。同时凭论文就能取得自主招生资格,也引发标准是否科学周密的疑问。

  自主招生是对统一高考制度的变革尝试,初衷是为了选“偏才”“怪才”、创新型人才,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但在目前体制机制和内部管理模式下,高校认真选才动力不足, 后续考核往往走形式。加上透明性差、监督机制弱,很易被腐败者寻租利用。虽然是少数个案,但“一口脏食伤全身,一粒鼠屎污整锅”,它对人们笃信的高考公平信念,冲击力不可低估。此外,一些高校自主招生中要求的论文、大赛奖项等“硬指标”,对交通不便、教育和经济不发达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考生,极不公平。某些学校的自主招生,几乎成了城里学生尤其是大城市学生的“专利”。虽然自主招生比例并不大,但对高考公平影响可不小。

  对此,教育部新出台的意见,也在致力于积极改进。但从实际效果看,单从自主招生环节入手改革完善,似乎仍不能杜绝自主招生所可能产生的种种矛盾和弊端。即以“博导母女合体发论文”为例,高校要审核谁有资格参加自主招生,就不能不定下大赛奖项和论文等硬性指标。而论文写作是否掺假,只要真正作者不提异议,一般很难查实。同时中学或中学校长推荐,也并非没有运作余地。如果教育部门要插手具体制定新规,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堵塞漏洞,效果自然会有一些,但可能又会陷入“一管就死”的困境。

  这些问题和困境都说明,要对目前人们仍认为公平公正是其最大价值的高考进行改革,必须有顶层设计和系统的制度变革。否则,遴选“偏才”“怪才”、创新型人才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助长了有财力的家长拔苗助长拿大奖,个别有门路的家长伪造成果发论文,一些有关系的家长送礼行贿争推荐,滋生种种“畸形”“怪象”,损害公正公平的选才环境,得不偿失。

  实际上,对某些人诟病的所谓高考指挥棒下,学校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学习压力大,单一考试方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选拔,学校教育不重视心智培养等等,应当进行客观全面分析,进而确定政府教育部门自身职能定位。谁也不能否认,恢复高考30多年来,统一考试、凭分录取的高考制度,相对公正公平公开,多种科目、文理结合的考试内容,比较准确地将绝大多数人才选拔出来,成为国家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也有效地确保了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

  如果说要深化改革,主要应改革不同阶段教学目标与内容,避免单一和雷同。比如幼儿园阶段,主要培养对他人、家庭、社会规则等的体验和认知,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初中主要培养学习能力与兴趣;高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世界上的学科门类,为结合自身才智和爱好做选择准备;大学则可以相对确定学习与研究目标,进行深造。而心智养成与爱好特长等的培养,本应贯穿于整个学习和成长过程,且必须引入家庭与社会因素。这些才是政府职能部门重点要研究和改革的内容。只要教育目标明确,内容安排合理,学生有点学习压力,未必不是好事。统一高考的指挥棒,也能带来人才辈出、才智涌流的生动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