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拾荒救父”类故事可以不悲情

14.01.2015  11:27

  地方政府要勇于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只要开动脑筋,没有什么病弱不能去帮扶。让政府公信力在真善美的传递中更牢固地树立起来,何乐而不为?

  最近,江西铜鼓县10岁男孩莫双熠“拾荒救父”的故事,备受社会关注:为给患白血病的父亲筹集60万元治疗费,莫双熠利用课余时间拾荒卖钱,两个月内捡了六七百斤废品;他还勇挑生活重担,包揽了做饭、洗碗、拖地等家务,并负责照顾奶奶和年幼的弟弟。坚强、独立的莫双熠,被网友称作“小小纯爷们”。

  贫病交加的处境、风烛残年的老人、孱弱的少年,这些元素通常都会组合成一个十分悲情的故事。然而,在莫双熠“拾荒救父”的故事里,我们却没有感受到悲情,反倒觉得有一股力量在支撑他前行。这力量来自奶奶的白发,来自邻居主动给他送来的废品,来自废品站老板多付的报酬,来自当地民政局及时的保障,也来自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每一股温暖的力量,都让莫双熠肩上的重担轻了一分。

  在以往很多类似的案例中,一般都是媒体报道某个不幸的家庭的故事之后,地方政府才在舆论推动之下被动地施以援手。但在这一次,莫双熠“拾荒救父”的故事却没有落入“俗套”。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在莫双熠的故事出现在网络后,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采取帮扶措施,并让他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从新华社记者的报道来看,铜鼓县政府部门在获知莫双熠“拾荒救父”的故事后,很快就主动给莫家办理了低保,并为莫双熠的父亲申请了民政医疗救助。与此同时,当地有关部门还通过微信公号、微博、报纸等多种传播途径,让更多人知道了莫双熠的故事,也让莫家因此受到了更多热心人的关注和资助——截至12日傍晚,社会各界给莫家的爱心捐款已近20万元。(相关报道见本报8版)

  莫双熠无疑是非常幸运的,“拾荒救父”的故事契合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习惯,更容易获得社会爱心的聚焦。可以预见的是,不管是他父亲60万元的医药费,还是莫家人今后的生活费,都将有着落了。在爱心人士的帮扶下,莫双熠应该可以不用再拾荒,而是跟同龄人一样专心于学习了。这得益于社会传播的广泛和深入,也得益于莫双熠在逆境人生中爆发出的坚强、达观、独立感染了很多人。

  不过,并非所有类似故事的主角,都能像莫双熠这样幸运。有很多出生于贫寒家庭的人,生病之后要么只能硬撑着“等死”,要么只能四处举债并因此“因病返贫”。那么,什么才是制止悲情结局的有力武器呢?如何才能让那些与“拾荒救父”类似的故事的主角,也能拥有莫双熠那样的“幸运”。答案在于建立更完善的社会救济制度,唯有制度化的保障,才能让身处绝境中的人看到希望。

  首先,要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和大病救助制度,让低收入、弱势群体也能和白领、公务员一样,享受到良好的医疗救助。现如今,白血病、癌症等动辄需要数十万上百万医药费的大病,在农村地区越来越普遍,只有尽快完善大病救助制度,才不至于让一场疾病将一个家庭压垮,也不至于让年幼的孩子背负沉重的负担。

  其次,地方政府要善用多元化的救济渠道。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就能找到更加灵活、高效的救济渠道。比如,在莫双熠“拾荒救父”的案例中,仅腾讯网乐捐平台发起的网络募捐,在3天之内募集的爱心捐款就已有12万余元,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涨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当今社会并不乏爱心人士,只要善用网络募捐等新渠道,社会救助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以前,一些与莫双熠面临类似困境的人成为新闻报道对象后,不少地方政府都认为这是一件脸上无光之事,不敢也不能积极施助。莫双熠的故事带来的启示:地方政府要勇于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只要开动脑筋,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没有什么病弱不能去帮扶。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水平,比如当下时兴的网络救助,政府只要核实情况,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即可发起募捐,而且效果都很不错。让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在真善美的传递中更牢固地树立起来,何乐而不为?

  衷心希望,在各级政府与时俱进的努力下,“拾荒救父”类故事能够不再悲情,故事主角们都能从病痛中站起,享有制度保证的利益和这份利益带来的尊严。

文章链接 :“拾荒救父”类故事可以不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