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简政放权不能“简掉”监管

10.06.2014  01:32

6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就经济工作的管理作出部署。他提出,越是挑战多困难大,越是要下好改革先手棋。这次经济工作座谈会与国务院近期召开的几次常务会议一起,向人们给出了明确的政策信号,面对经济下行的不利局面,坚持从改革中释放红利。与此相呼应的是,在6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取消下放新一批共52项行政审批事项,将3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并先期取消了一批准入类专业技术职业资格。

简政放权,这是新一届政府在去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上完成“组阁”后唱响的一个“主旋律”,用李克强总理的话来说,就是要坚决斩断“政府乱摸市场的手”。在这方面,中央政府率先垂范,在去年已经取消和下放了4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今年又准备取消和下放200项以上审批权。

政府希望以此来释放被过多的行政审批束缚的市场活力,为经济稳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一年来的简政放权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尽管经济增速下降的局面还没有改变,但社会就业却没有下降,尤其是在企业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后,新注册企业的数量出现了迅速上升,表明原来受到束缚的市场活力正在释放出来。只要这种趋势能够持续下去,那么,即使GDP不能再像以往那样高增长,经济运行就仍然是稳健的,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坚决地斩断“政府乱摸市场的手”,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审批型改革为服务型,是关系到经济转型之后能否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民众能否通过自由创业、竞业实现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李克强总理曾经提到,他在内蒙古考察期间,随机询问一位前来办证的市民,他要注册一家粮食流通企业,仍然要到粮食局办理审批手续。其实,粮食市场早已放开,而且还存在卖粮难,粮食局的前置审批已经多余。

类似的例子应该有很多,比如郑州市政府最近出现的“西瓜办”,直观地反映了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的强烈冲动。很显然,这只是满足了政府的权力欲望,而它对社会的创业动力和市场的自由交易都是一种负能量。

简政放权是为了激发市场活力,但这不等于政府可以当“甩手掌柜”,从此只能无所作为。政府放权,放的是前置的行政审批,但在这同时,政府则应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要义应该是“放管结合”。所谓“放管结合”,就是政府不再随便干预正常运转中的微观经济,但放活不是放任,而是要利用政府的力量,建立起一个公平竞争的、健康的市场。

在最近召开的另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表示,他在基层调研时发现,有些地方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为此他曾经愤怒地斥责一些地方官员是“尸位素餐”。

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过程中,在取消事前审批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是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只有当它们一起运转的时候,社会经济才会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在取消和下放了大量行政审批事项后,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以前,一些政府部门习惯于事前审批,圈一画、公章一盖就万事大吉,对市场上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现象熟视无睹,甚至为了地方上的经济利益,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甚至生产不健康食品的企业放任庇护,以至市场上经常出现有毒食品,这与政府部门监管松懈有直接关系。政府一手要抓持续简政放权,一手要抓及时跟进事中事后监管,以此来营造和维护公平、公正、法治的市场秩序,这就要求政府管理要更加透明、规范、高效,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