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女秘书三要求:不为工作而流产
毛泽东 (资料图)
摘自《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作者/郭金荣 中国党史出版社
揭秘毛泽东身边的生活女秘书
小孟来到主席身边工作,开始的那些日子里,主席十分高兴。小孟的一举一动,他都看着顺眼,小孟对他的一些提醒劝说,他都听着中意。
在小孟刚来主席身边的时候,他身边有两个工作人员,除了张玉凤是他的生活机要秘书,还有个护士小李。小李性格爽朗,心直口快,走路一阵风,说话嘎巴利落脆,颇有点男孩子气。有好长一段时间,她负责护理主席的生活,但渐渐地,小李有些不能胜任其职了。
一次,主席侧躺在床上看书,小李看他出了很多汗,就用毛巾给主席擦擦背。她用毛巾上下噌噌地来回擦了几下,不知是因擦得太重,还是打搅了他读书,主席生气了。主席一声不吭,本来他用一只手把书卷成个小纸筒似地转着看,这是很久以来形成的习惯。这时,他迅速地用卷着的书向后一打,正打在小李的手背上。当时小李心里好不是滋味。
后来她对张玉凤诉苦:“我好心好意地去给主席擦背,他却用书打我,他有意见就说嘛,干吗对我这样。”张玉凤还给她解释:可能你的动作太生硬了,主席岁数大了,也有些怪脾气。过了几天,小孟、小张和主席在一起吃芒果,刚吃几口,主席说:“把这些留给小李吃吧。”当张玉凤把这些告诉小李的时候,小李说:“主席还想着我,我还以为他讨厌我。”又过了几天,主席见了小李,主动向她赔礼道歉:“那天是我脾气不好,请你原谅。”小李说:“您要对我有意见,您就跟我说,我会注意。”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但以后的很多事情,都使小李感到,主席对她不满意,弄得她左右为难。
有一天下午,小李在主席身边值班,主席看了一段时间的书,忽然说:“出去。”他浓重的湖南口音,本来就使他的话很难让人听懂,虽然小李大概猜着他说的是“出去”,但还未反应过来,主席又是一声“出去!”小李这下子确实听清是“出去”。于是他就离开了主席的卧室。小李走开之后,过了一段时间,突然听见主席按响了床头的电铃,但她又不敢进去,她认为主席肯定是发脾气。当小孟进去之后,才弄清意思是让通报外面的警卫人员,主席自己要出去走走。
渐渐地,小李护理主席,主席感到有些不顺手了。
一次,小孟正好有别的事情要办,便对小李说:“你喂主席吃西瓜吧,我已经把西瓜子儿全挑出来弄好了。”但小李端着盘子要来喂主席吃的时候,主席却摆摆手,指着小孟说:“还是请她来喂。”
类似这样的几件事情发生后,在组织的安排下,小李就到外面去工作了。
为什么主席对小李屡次发脾气,感到不顺其心,这是小李本身的原因,还是主席自身的心理。大概两者皆有。小李刚来主席身边时,也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毛泽东爱护下属反对女秘书为工作流产
小李与小孟到主席身边的时间,可以说是前后脚,有一段时间她们俩都作为护士在主席身边工作。
有一天,主席与小李聊天,顺口念了两句诗:
“风云帐下奇儿在,古角灯前老泪多。”
小李听着,没有完全听懂,便说:“主席,您把这两句诗写下来给我看看。”
于是主席拿起铅笔,在一张白纸上认真地写了出来,然后递给小李。小李这下子看清楚了,她一边读着,一边问:“这是您自己的诗,还是引用的诗呢。”
主席说:“这是我借用的诗句,这两句诗正表达了我此时的心境,我见到你们,见到你和小孟的心情就是这样的。”
小李,小孟,都是毛泽东多年不见的朋友,她们都经历了磨难,度过了坎坷。毛泽东会感到她们是“风云帐下奇儿在”了。
毛泽东在小李刚来时,也是与之相处不错的。他也常与小李开玩笑,说长论短。小李进中南海时,刚刚结婚,并且很快怀了孕。她考虑刚来工作就怀孕,工作会受影响,便决定去做人工流产。当主席知道此事之后,便表示反对,并说这样对身体不好。主席还是对小李满意的,关怀的。
但后来为什么就发生了变化?或许天长日久,就难免磕磕碰碰。
小孟的护理就那么合意?恐怕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作用。
小孟来了之后,主席与她有说有笑。饭后茶余,花园小径的散步,卧室客厅里的谈天,显得十分和谐,主席常常把小孟逗得开怀大笑。多一点幽默,生活中就多一些欢乐的音符。
“孟夫子,来,我给你讲个故事。”主席喜欢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她。
小孟把沙发椅向主席的身边搬近一些,主席操着难懂但还能让人听懂的湖南话,给小孟讲起来。此时的小孟,就像几岁时,听爷爷奶奶讲故事一样,听得那么专心,那么入迷。
“有一个人,从自己脖子上捏下一个虱子,害怕别人嫌脏,赶忙扔到地下说:‘我当是一个虱子呢,原来不是个虱子!’另一个人马上捡起来说:‘我当不是个虱子,原来是个虱子!’”
小孟听完了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瞪着她那清澈如水的大眼,像个不懂事的孩子似地发问了:
“这个故事有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好听。”
“傻丫头,你什么都不懂噢,这就是说,告诉我们要讲实话嘛,虚伪的人真是可笑。”
小孟听了恍然大悟,于是她也觉得这样的小故事很有意思。
“主席,再给我讲一个,你看看我能不能猜出什么意思。”
主席又给小孟讲了另外一个故事:
“有一天,乾隆皇帝和一个大臣来到一个庙里,里面是个大肚子弥勒佛。乾隆便问大臣,弥勒佛为什么对着我笑啊,那大臣说,这是‘佛见佛笑’。乾隆听了很高兴,当他往佛的侧面走几步之后,又回头一看,见弥勒佛正对着那大臣笑呢,于是便又问那大臣:‘弥勒佛为什么也对你笑呢?’那大臣赶紧回答说:‘他笑我今生不能成佛。’”
小孟听到这里,咯咯地笑起来,急忙说:“我知道,我知道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这是讲那个大臣会拍马屁。”
主席点头称赞:“进步很快嘛,好聪明的丫头!”
就是这样,主席高兴的时候,常常给小孟讲着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讲起来是那样轻松、自然,透出一种强烈的幽默感。
毛泽东鼓励女秘书打破禁忌穿红裙
小孟来到主席身边时,主席已患了白内障,很多人劝他做个手术,他却总是不愿意,就像劝他吃药一样。他常说:“医生的话不能听,最多只能听一半。”
一天上午,小孟对主席说:“你做个手术吧,很简单,手术之后,你就能看清楚我了。”
不知为什么,这次主席没有表示反对,但也没有当时点头答应。主席的习惯就是这样,同意做的事不一定立刻答应,要做的事马上就去做。
就在这天下午,主席对小孟说:“我要做手术。”小孟听了,立刻打电话通知主席的医务人员。半个小时后,一切准备就绪。
尽管很多人多次劝他动手术,但他没有同意,不过眼科医生们却早在几个月前就做好了准备。就在他从卧室去客厅的宽宽通道上,早就布置了一个小手术室,预备好消毒及手术用的器具。而且在这之前,眼科专家唐由之大夫,给八十岁高龄的老人做了四个这样的手术,都相当成功,当然,这也为给主席做这个手术取得了经验。
这次手术,就是唐由之大夫来做的,是用了针拨的方法。先把主席推到小手术室后,不一会儿,唐大夫问主席:“可以开始了吗?”主席轻轻点点头。唐大夫在主席的左眼眼角部位打了一针麻药,部位找得准确无误。打完针后,主席突然提出要听京剧。小孟赶紧找来唱片,用电唱机放了京剧《李陵碑》。她知道,这是主席平时最喜欢听的。主席边听京剧,大夫边给他做手术,前后用了近一个小时,非常顺利。手术后,唐大夫给主席戴上了眼罩。
手术后的第二天,唐由之大夫给主席打开眼罩,上点眼药水。刚摘掉眼罩,主席一下子觉得眼前那么明亮,眼前一切都清清楚楚。他很兴奋,忙说:“好了,好了,手术做得好,我看不用戴上眼罩了。”就这样,本来应该再戴三天的眼罩就戴了一天。
这次眼科手术,主席是听了小孟的劝告。
从此,主席又配了副眼镜,因视力的恢复,他有好长一段时间很愉快。
不久的一天下午,小孟穿着一条米黄色的裙子出现在主席面前,主席用一种审视的目光看着她。然后摇摇头说:“这条裙子颜色不好看,你去做条红裙子穿吧,玫瑰色的,算我送给你。”
小孟去“红都”做了件红色凡尔丁的连衣裙,做好之后,立刻穿起来给主席看。主席看着,已显得灰暗的眼睛里放出了光彩。他说:“我就喜欢这样的玫瑰红,好看。”小孟穿着这件连衣裙,工作在主席身边,像一朵俏丽的玫瑰花在主席的房间里闪着光。
1975年的那个时代,中南海的外面,还是灰色、蓝色的海洋,还是时髦的绿军装统治着人们的服装。小孟穿着玫瑰红的连衣裙走在外面,使人们投以惊奇的目光,即使在舞台、银幕上,也难见这样的形象。
毛泽东建议女秘书剪“杨开慧头”
天气渐渐热了,依旧梳着短辫子的小孟很想去理个发。变变发式,会给人以新鲜感。小孟虽然没有想得那么多,但要求变换样式,锦上添花,却是人们的共性。
小孟说:“主席,我和张姐(对张玉凤的称呼)想去理个发,您看理什么样的好?”
“剪个短发好,前面有刘海,后边齐齐的那种样子很好看。”主席回答得十分具体。
小孟没想到,主席对什么样的发式也有研究,她只是随便一问罢了。那么大一个领袖哪里关心这些呢,但是她想错了。
小孟和张姐去了北京饭店。到那里一看,有烫头的,她们临时改变了主意:不如干脆烫了吧。当她们两个都烫了头,回到主席身边的时候,主席一下子就发现她们两个都烫了头,便对她们说:“你们就是不听我的话。”
后来张玉凤跟小孟谈起了发式的事,张玉凤说,主席多少年前就喜欢他说的那种发型,不知为什么。小孟说,主席讲的就是杨开慧的那种发型,可能是怀念她吧。
也许是吧,杨开慧,主席自由恋爱的第一个幸福伴侣,他们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尽管不长,但杨开慧的形象永远留在毛泽东的心里。杨开慧,永远是青春的化身,她过早地离他而去,但她永远给他留下了青春的明丽。
杨开慧式的短发,玫瑰色的红裙子,与一代伟人毛泽东似乎不能联系在一起,但这一切的发现,又是多么符合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