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读书艺术:善读中国国情这部“无字之书”

27.06.2014  15:11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位善于读书的人。据党史专家不完全统计,他一生读书在9万册以上。他一个农家子弟,只有中专学历,为什么一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他没有进过一天军校,为何能统率三军,指挥千军万马,打败比自己强大百倍千倍的对手?如果说毛泽东的一生是一部英雄豪迈的乐章,那么,刻苦读书同他的大智慧在其一生中交相回响。

  苦读书。毛泽东从青少年到老年,都把读书看成第一生命。他有一句名言:“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他一生中读的书涉及门类很多,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无所不及。毛泽东的读书故事很多。他在长沙读书时,是湖南图书馆的常客,每天早上5点第一个到图书馆,天天、月月如此,遇到刮风下雨、大雪纷飞也不例外。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晚上偷偷进入图书馆夜读,直至深夜。长征时,生活十分艰苦,他却带着一箱书随行。他病了骑在马上,稍清醒就在马背上读书,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就是在马背上读完的。他的床铺上、饭桌上都放着书,随时可以拿来阅读。更为感人至深的是,毛泽东在临终前仍然在读书。

  巧读书。毛泽东读书的目的性很明确:“改造社会、改造中国。”他不为文凭读,不为分数读,而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读书。年轻时,他读书的重点很突出,对实现他“改造社会、改造中国”最有帮助的社会科学学得极为投入,极为用功。在读书方法上,毛泽东采取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精读为主,有的书一般浏览,略知其义,有的书却深入研读,探其真谛。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革命大书都反复阅读,有的书甚至读了十几遍、几十遍。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他从13岁开始阅读,直到晚年仍在研读,跨越了70年之久。他读古典小说不仅是读故事、学文学,而是着重研究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战争中的战略、战术、谋划。在毛泽东读过的书本上,留下深邃思考的印痕,除圈、点、横、杠外,他撰写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不计其数。如读《西游记》他深悟道:唐僧师徒能战胜八十一难,贵在坚定的信念;只要在分歧矛盾中求团结,目标一致,就能战而胜之。

  善用书。毛泽东常常巧妙地把从书中获得的知识和智慧运用于他的文章、讲话,甚至是战争实践之中,不仅使他的文章、讲话感染力倍增,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个奇迹。如红军在井冈山时期取得几次反围剿的胜利,是和毛泽东熟读《孙子兵法》《三国志》等经典密不可分的。他十分推崇诸葛亮和曹操,从中学习文韬武略。毛泽东写《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通过剖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6大战例,把“后发制人”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入木三分。为了迎接同蒋介石的决战,他研读了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名著《战争论》,接着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一章一节的阅读讨论,从中吸取营养、智慧。

  毛泽东善于把读“有字之书”同读“无字之书”有机结合。他曾参与组织新民学会会员留法勤工俭学的工作。他自己明明可以留法,但经过反复考虑却做出了不出国的决定。他认为,留在国内学,研读中国国情这部“无字之书”,对实现他改造中国的本领“更有利”。后来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正是因为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能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探索开创了中国式革命道路。

  总之,成就毛泽东伟业的因素很多,读书不失为重要原因之一。他的读书艺术和方法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何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