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俗游景区“四面开花” “千村一面”同质化严重
中新社西安4月22日电 (记者 阿琳娜)“逛了这么多民俗景区,真正吸引人的不多,大都是卖小吃的,让人连逛完的心情都没有。”西安市民乔海波告诉记者,许多民俗景区“千村一面”,形式老套,缺乏吸引力。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中国旅游业发展,而乡村民俗游则成为新热点。数据显示,2015年陕西乡村游人数超过该省旅游人数的三分之一,并仍呈上升态势,其巨大的“含金量”也被各地看好。
礼泉袁家村、兴平马嵬驿、泾阳茯茶小镇、蒲城重泉古城、周至水街……仅在西安的周边县区,民俗景区便呈“四面开花”之势。还有一些项目急于开门揽金,追求短期速成,简单“照搬照抄”后便开业揖客。
“遍地的锅盔辣子、臊子面、凉皮麻花等,感觉就是换个地方吃同样的小吃。”乔海波说,很多乡村民俗游景点都没有“灵魂”,即使是饮食也缺乏特色。
据了解,目前陕西的乡村民俗游主要在“吃”上做文章,其它方面开发不足。主打饮食文化的民俗景区经过复制后,独特性大打折扣,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仿古建筑、地方小吃、戏曲表演等,是陕西许多民俗景区的“标配”,“千村一面”且缺乏有深度参与性的活动,对游客吸引力大为降低。一些盲目跟风简单模仿的景区,因缺少对经营模式的定位,很难体现出差异性,往往还没来得及分享红利,便因同质化竞争被排挤到市场淘汰的边缘。
业内人士指出,陕西从南到北风土民情不同,地域差异明显,部分民俗景区却简单复制,如在陕北、陕南建设关中风格的建筑,致使重复建设现象突出,造成旅游产品雷同。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告诉记者,乡村民俗游发展初期,由于县区各自为政模仿复制,造成大量同质化,已成为其升级发展的瓶颈。从同质化向特色化转变,应和当地民俗结合形成体验式的休闲模式,这样市场潜力才能被挖掘出来。
她认为,避免同质化经营应加强规划,深挖地域文化、民俗、人口、建筑风格等特点,将其体现在民俗旅游上,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乡村民俗游只有特色鲜明,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据了解,为避免低端同质化竞争,陕西要求各地以区域旅游品牌打造、线路整合、设施完善为重点,突出特色,规范乡村民俗旅游开发建设。同时,推动乡村旅游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建设等,加快乡村民俗旅游的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