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综述:少数民族教师人数增多

18.08.2015  19:24

民族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2014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达到2501万人,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9.9%,比2002年增加510万人。

  少数民族专任教师129万人,占全国专任教师总数的8.6%,比2002年增加31万人。

   双语教育科学稳妥推进

  全国共有1.2万多所学校使用21个民族的29种文字开展双语教学,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410万人,双语教师23.5万人。

  全国每年编译中小学民文教材3500余种,出版发行1亿多册。

   民族团结教育成果丰硕

  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设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课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使“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意识深深扎根于各民族青少年学生心中。

   教育对口支援深入开展

  实施“东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区、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

  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

  援藏、援疆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从2002年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至今,已经十三载。如今,在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回顾我国民族教育事业走过的改革、发展、奋进之路,有一组数据强有力地冲击着我们的视野——

  2014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达2501.2万人,占全国在校学生数的9.9%,比2002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1个百分点。

  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专任教师128.9万人,占全国专任教师总数的8.6%,比2002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李克强、俞正声、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就发展民族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为民族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教育、民族工作等部门与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我国民族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升、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广泛开展、双语教育积极稳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这些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词似乎仍无法充分诠释民族教育改革发展这13年来的艰辛、奋进与成就。其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体系引领下,民族教育在普及和公平、条件和保障、结构和质量、服务和贡献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发展,不断成就着数以百万计少数民族专门人才。

   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民族地区掉队

  13年间,包括雪域高原、大漠边疆等边远地区在内的705个民族自治地方县级行政区划全部实现“两基”目标,这是怎样的历史性成就?有人甚至将西藏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定义为世界教育发展史上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电影中一名代课教师对学校的执拗承诺,也是一个国家对各民族兄弟姐妹的郑重承诺。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民族地区掉队!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调研时强调,希望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望相助”,何尝不是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民族教育的总基调和根本路径?

  1亿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国土总面积64%的民族地区,与境外的同一民族毗邻而居的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蕴藏着支撑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丰富自然资源和多彩的社会人文资源。教育领域的守望相助,也因此被寄予了实施特殊支持政策、全面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更好服务民族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重托。

  让我们来看一组2014年新疆教育发展的数据: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2.4%,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8%,与全国持平;初中毛入学率116.4%,高于全国12.9个百分点。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思路,让新疆在切实加强和改进关键领域、薄弱环节上狠下功夫,实现了教育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南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更是让老百姓眼前一亮!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中小学双语现代远程教育等重大项目率先在南疆三地州启动实施。2012年,三地州又率先享受了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普通高校定向招生专项计划。2014年,南疆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普及率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87.64%和84.27%,仅这两项指标便分别比2009年高出27.18和46.01个百分点。

  这种变化显然不只局限于新疆。

  以西藏为例,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共计安排75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西藏逐一落实9项任务。实施农牧区学前两年、城镇学前三年双语教育工程,全面推进双语教育;全面实现“两基”目标,8个县达到基本均衡;普通高中在校生由4.07万人增加到5.57万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内地西藏高中班年招生规模由1300人增加到3000人,并举办了内地西藏中职班;全面建立并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三包”政策覆盖学前、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西藏区内高校在校生由3.18万人增加到3.36万人,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设10个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基本形成了国家、区、地、县、校五级培训体系;把民族团结教育和反分裂斗争教育贯穿于小学到大学教育全过程;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和电视“班班通”基本覆盖西藏中小学校。

  与2010年相比,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34.6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13.27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率由1.2%下降到0.57%,人均受教育年限由7.3年提高到8.6年,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西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映射出我国民族教育整体水平的快速提升。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民族教育科学协调发展,成为这13年间民族教育发展的主题。这背后,是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据:少数民族在园幼儿数达到251万人,比2002年增长了130%;所有民族自治地方县级行政区划适龄儿童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中央财政累计向5个自治区下达农村义务教育保障资金519亿元,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连续保持年均增长20%以上……

  当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决定性“倒计时”阶段,面对日益艰巨的发展任务,急需民族教育后发赶超,缩小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底线守住、底部兜住、短板补齐,确保教育现代化目标如期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列出专章对民族教育予以规划。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都提出要重视和加强民族教育发展,资源配置要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仅教育部层面,进入新世纪以来,便联合相关部委印发了27个政策文件,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师资培养、双语教学和民族团结教育等各方面促进民族教育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提升创造幸福生活能力的深深期许

  “职业教育就像一束阳光,照亮了我的人生。如果没有国家开办的内地西藏中职班,我可能现在还在老家务农。”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扎西曲邓的老家在西藏昌都,因家庭经济困难,他初中毕业后便在家务农,一干就是5年多,直到2011年,他考上了浙江的内地西藏中职班。

  3年后,扎西曲邓以过硬的技术,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勇夺汽修大赛车身修复(钣金)项目比赛冠军,并被保送进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深造。而他的同学,有一半以上已在家乡的汽修行业就业。

  在民族地区,像扎西曲邓这样因职业教育和国家特殊帮扶政策而改变命运的学生还有很多。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做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的那样,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就是要“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作为我国第一个西部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09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每年组织约1万名藏区学生到川内优质职业学校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其中87%以上的学生来自农牧民家庭,实现藏区贫困农牧民学生“零缴费”和“无障碍入学”。

  如今,已有4届“9+3”毕业生走向社会,初次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这一计划让藏区老百姓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也看到了一人成才、全家脱贫的美好前景。

  立足于民族地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教育与全国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客观现实,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服务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幸福生活能力为落脚点,全面深化民族教育综合改革,用教育为民族地区百姓的幸福生活奠基。

  仅职业教育阶段,“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就向5个自治区安排21.04亿元,支持了576所职业学校建设。为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民族地区承担了4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中等职业教育重大试点项目和16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点项目。

  不可否认,我国民族教育也有不忍回首的过往。以甘肃省为例,本世纪初期,该省藏区小学毕业生会考合格率仅有50%左右,初中毕业生会考合格率仅有20%左右,高考录取率仅为47%。

  提高教育质量,是民族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道关口。

  在完善教育补充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改善教师工作条件等改革的共同作用下,少数民族教师规模不断扩大,学历达标率显著提高,专业素质稳步提升,促进了民族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教师队伍规模和质量的双提升,为双语教育的科学稳妥推进创设了良好环境。目前,从学前到普通高中,我国实施双语教育的学校有1.2万多所,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有410万人,双语教师有23.5万人。

  为加大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国培计划”向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双语教师倾斜,“特岗教师”优先保障双语教师需求。2014年,中央安排0.6亿元专项资金,培训双语教师1.58万人次。与此同时,双语教育资源库的开发建设也紧锣密鼓。其中,中央和新疆共投入9.1亿元,实施了854个计算机教室和4.07万个班的“班班通”建设项目,新疆中小学双语班“班班通”覆盖率达85%。

   夯实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深厚根基

  从一个来自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的蒙古族姑娘,到杭州师范大学附中新疆班2011级学生、校学生会主席,艾尔登才次克说,是学校为新疆班学生搭建的各种舞台,让她这个来自草原的青涩女孩成长为自信、优秀的青年。去年春天,艾尔登才次克连普通话都不会说的父亲,随新疆家访团来到学校,亲眼见证了孩子的成长,由衷地感到欣慰。

  内地民族班的历史要回溯到1984年。当年,中央针对西藏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的状况,提出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举办西藏班的意见。随后,内地民族班的序幕随之开启,一批批少数民族学生的命运也因之改变。

  时至今日,内地民族班已形成了涵盖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预科教育、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内的办学新格局,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新道路。

  通过内地办学,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民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民族地区的同志们说,这在以前是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举办内地民族班,不仅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内地西藏班已累计招收初中生4.64万人、高中生3.45万人、中职生0.84万人,本专科生2.3万人。内地西藏班办学30年、中职班办学5年来,内地学校为西藏培养了3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成为西藏教育、医疗、交通、部队等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西藏各地区乡小学几乎都有内地西藏班毕业生的身影。

  内地民族班似乎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内地民族班规模、结构、层次、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尤为明显。

  2013年度“最美乡村教师”墨脱县帮辛乡完小教师格桑德吉,全国人大代表、“忠诚使命的模范军官”江勇西绕,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斯朗卓玛,向云南地震灾区捐赠5吨切糕的“切糕王子”阿迪力·买买提吐热等,无一不带着内地民族班的深深烙印。

  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的西藏山南地区教体局局长赤列边巴说,内地民族班就是少数民族群众“远方的家”。

   开小灶”激发民族地区内生潜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理想逐渐走向实践,无疑急需民族教育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在甘孜州道孚县格西乡中心校的操场上,等着接孙女的藏族大妈东秀就感觉,小康离自己越来越近了。以前,这里没有幼儿园,适龄儿童要么跟着长辈去放羊,要么留在家闲玩。2013年幼儿园建成后,东秀一家第一时间将孩子送了过来。

  少数民族地区办学条件的改善离不开内地的大力支持。从本世纪初开始,四川省便统筹安排8个市(地)、50个县(市、区)的845所中小学校,对口支援阿坝、甘孜、凉山三州47个县的845所中小学校。

  对口支援,如今几乎是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群众耳熟能详的字眼。经过探索实践,我国建立健全了中东部省市、中央企业、高校团队、民办高校和职教集团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以及中西部省市相对发达地市对口支援本地民族县的帮扶机制。“十二五”期间,19个援疆省市实施教育援助项目528个,投入资金108.5亿元;17个援藏省市实施教育援藏项目148个,投入资金6亿元;6个省市在青海6个自治州共落实教育援助项目86个,援助资金近2.8亿元;组织实施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高校实现了全覆盖;建立了17个东中部职教集团、33所民办本科学校对口支援藏区17个地州中职教育的帮扶机制。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教育对口支援深度推进,合力促进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抓教育已日渐成为民族地区惠民生聚民心、促进社会公平的德政工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随之扎实推进。

  普惠政策重点倾斜,特殊政策专项扶持,是民族教育改革发展始终遵循的政策路径。

  在我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中,特别针对民族地区等特定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给予重点倾斜。除国家资助政策外,西藏、新疆、内蒙古等民族地区还实施了当地的特殊资助措施。

  “十一五”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累计安排8个民族省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1224亿元,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普通高中改造计划等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坚持向民族地区倾斜。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建设人才,采取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对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实行“加分投档”或“降分录取”的政策,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群体占全国高考加分照顾群体的90%。

  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曾在一次访谈中表示,有关项目将继续向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倾斜,不断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加强应用型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

  “这是我27年教师生涯的永久记忆,真的像一股强烈的电流击中了我们的心!”听过杭州市特级教师蒋军晶的示范课后,新疆阿克苏市十校教师林春梅在微信朋友圈里由衷感叹。

  我国民族教育刚刚走过的这13年,是手足相亲的13年,是守望相助的13年,也是团结奋进的13年。把民族地区作为最需要帮扶的地区,把民族教育作为最需要发展的领域,把少数民族学生作为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实实在在地实现民族教育的后发赶超,会让这条路走得更加舒展、更加温暖。  ■记者 柴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