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本,开启全面小康新征程

13.03.2014  12:17

图为红军遗属林正发与村民在新房前的公园聊天。

去年下半年,于都县罗江乡前村庙子岗农民林正发与另外32户村民一同搬进了新房。

李鹏飞 郭芷汇摄影报道 

濛濛春雨中,赣县茅店镇黄支坑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点,一排排崭新的农民公寓,依偎在青山绿树的怀抱中,雪白的外墙,火红的琉璃屋顶格外醒目。

村民肖天红家今年春节前刚刚搬进来,门前张贴着春联,上联“若干意见送春风”,下联“党恩浩荡迁新居”,横批“永铭党恩”,依然透着浓浓喜气。

肖天红祖祖辈辈在贡江上以打鱼为生,渔船就是家。“冬天寒风刺骨,夏天蚊虫叮咬,喝的是江里的水,照明要靠电瓶。” 过往“水上漂”的日子不堪回首。

受益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肖家四口上岸住上了新楼房,虽然只有60平方米,但水、电、闭路电视一应俱全。女儿肖罗平开心地说:“现在写作业,再也不会像在渔船上那样摇摇晃晃了!

像肖天红一样,《若干意见》出台以来,赣州市40余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住户,永远告别了“上雨旁风、无所盖障、春漏冬寒”的生存状态,住上了新楼房。

在南康区龙回镇,红军烈士后代黎衍轩有了新居。在宁都县梅江镇罗家村,103岁的失散红军赖功有对孙子说:“土坯房改造补了4万元,生活补助也提高了。” 在上犹县油石乡大小元村谢屋小组,“两红”(在乡退伍红军战士和红军失散人员)人员后代谢传有建起了两层小洋楼……曾经,他们都住在岌岌可危的土坯房里担惊受怕。

作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头号民生工程,全市69.5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今年将基本完成改造。眼下,14600户“两红”人员及其遗属沐浴党和政府的关怀,都圆了新居梦。

而深入到村村组组,住进社区新村,喝上干净自来水,找到称心工作,就医就学有了更多保障——这些关乎民生的事情,都随着《若干意见》,一件件加速落实。

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加大扶持补助力度,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增强百姓幸福感——赣州以实干为“万事民为先”作注解。

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的鼎力支持下,赣州市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2013年,全市民生类支出271.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6.5%,用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低电压改造、农村路网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老年人高龄补贴、扶持个人创业贷款、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建设等民生项目。

再也不用喝黄泥水”,“再也不用挑水喝”。一年多来,走进赣南农村各地,不时能听到这样的话语。

饮水安全,直接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13年,赣州市在上年基础上再投资3.83亿元,新(扩)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77处,85.36万群众喝上“放心水”“方便水”。

瞄准难题,加大投入,普惠于民。赣州市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政策,提高了困难群众各项救助标准,将20种大病纳入新农合保障范围,6种大病实施了全免费治疗,在全省率先开展妇女“两癌”免费手术治疗;积极推进教育惠民工程,新建公办幼儿园80所。

2013年,全市3.57万名年满60周岁的烈士子女,以及1.5万名年满60周岁的农村籍退役士兵,纳入国家定期生活补助范围;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1544万元;城镇“三无”特困群众人均供养标准从400元/月提高到500元/月,发放资金1214万元;全市6家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172人。市本级慈善基金总额超1.2亿元。今年春节,全市开展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活动,共发放慰问资金4771万余元,发放慰问物资折合资金592万余元,6.6万余户困难群众受惠。

老大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好处。

民生改善,要重视物质条件改善,也要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从物质条件改善到精神“富裕”,老区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每当夜幕降临,赣州市中心城区市民公园滨水广场,男女老少随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木栈道上,游人如织。“这里经过改造提升,显得更有品位、更上档次,让市民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市民邓良海说。

刚落成的阳光金色春城住宅小区,是赣州市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项目。这里规划建设了大片绿地、公园、幼儿园、农贸市场等,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居住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无比惬意。

注重量的扩张,更注重质的提升; 既改善物质生活,又丰富精神生活。

一年多来,赣州市各地规划建设了越来越多的民生项目。绿地、公园、休闲场所等随处可见,方便了群众生活,美化了人居环境,提升了生活品质。各地还积极开展送戏下乡、送影下乡等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民生为本,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赣州市在全面小康征程中迈开坚实的步伐。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