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院团登上“送戏下乡”舞台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一直以来,“送戏下乡”都是国有院团演出的专利。但随着今年8月底相关文件出台,“送戏下乡”逐渐走向市场化道路,改制后全省74家国有院团将和208家有合法资质的民营院团共同竞争演出机会。
新政
据了解,我省目前活跃着208家有合法资质的民营院团,这些院团常年扎根群众,深知百姓需求,却一直没能合法化地登上“送戏下乡”的大舞台。
8月28日,我省出台《公益性文艺演出服务项目政府购买服务试点方案》,国有院团“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短时间可能对国有院团有冲击,但长远来看会促进各个院团和谐发展,艺术创作也会呈现更加繁荣的局面。”9月19日省文化厅艺术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只要民间院团演出质量胜过国有院团,政府将同样购买民间院团的演出服务。” 对于一直以来默默扎根在百姓中的民营院团来说,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消息。
9年前,为了活跃全省农村文化市场,“政府出钱,院团演出,农民受益”模式的“送戏下乡”活动在农村悄然诞生。因该活动受益的除了当地老百姓,还有各级国有院团。“一直以来只有国有院团才能分配到‘送戏下乡’任务,省财政厅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国有院团下乡演出并且补贴力度不断加大。”省文化厅计划财务处负责人说。
回应
国有院团:培养人才进行革新
“今后我们不仅要多打造几台精品戏,不断提升‘送戏下乡’演出质量,还要把赣剧这张文化符号名片推向世界。”作为我省目前唯一一家保留了事业单位性质的国有院团,省赣剧院虽未完全步入社会化运作模式,但新政策的提出,也使省赣剧院意识到院团革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要革新关键靠人才。”省赣剧院副院长张鸣告诉记者,目前院团的头等目标,是把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发扬光大。然而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不仅制约赣剧新剧目的打造,更影响到赣剧的传承问题。为此,今年省赣剧院决定时隔16年后再次招生,组建“赣剧七班”。
张鸣表示,为了给“赣剧七班”学员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省赣剧院已与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签订了委托培养协议书,将以全日制方式对赣剧小学员进行两年的基本功、唱念、乐理、文化课程等基础培训。“这40名新学员将于10月8日到石家庄报道,后三年再回南昌接受专业培训和实习演出。”
“此外,我们还与国外知名剧院沟通了两地剧团相互交流合作的事项。”张鸣称,省赣剧院是全国唯一一家能用弋阳腔演绎汤显祖“临川四梦”的院团,“希望能凭借这一独有特色赣剧,冲出赣东北市场,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地观众都欣赏到我国传统文化。”
民营院团:把“接地气”进行到底
对于民营院团参与“送戏下乡”,文化厅艺术处负责人表示,只要经过正规审批有合法资质的民营院团都可以加入到政府购买服务政策中来。“我们将逐步实现、逐步放开对民营院团的招标演出。”该负责人说。
据了解,贵溪市罗河青年赣剧团是我省首批十佳民营院团之一,该剧团成立至今已有30多年时间,一直都在贵溪、上饶、东乡等地农村地区演出。“这些年都是靠面子主动去农村联系演出业务,院团才勉强维持到今天。”该团已过花甲之年的团长告诉记者,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政府每年也能给他们安排一些“送戏下乡”任务,“有戏演才能留得住演员。”
“今后在鼓励民营院团加入‘送戏下乡’中的同时,我们也希望民营院团能把‘接地气’发挥到极致。”省文化厅艺术处负责人建议,民营院团应不断提高艺术创作质量,弘扬社会效益和集体效益,作品演出应做到“通俗但不庸俗”,还应增强基本队伍建设。
“鱼儿多了,理应增加池子里的水。”该负责人也建议政府增加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投入。“相比外省,我省给院团演出的补贴费用还是偏少,这不仅会影响院团下乡演出的积极性,也难以促进作品质量提高。”
■信息日报见习记者王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