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不变的民生追求 不懈的改革攻坚 ——2014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侧记

09.01.2014  09:35
      □本报记者采访组

  新年伊始。黄河,小浪底。

  全国各省(市、区)的水利掌门人、各大流域和水利部机关及直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群贤毕至,总结2013,讨论深化改革,谋划民生水利,安排2014。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汪洋就水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对过去一年水利工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对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寄予殷切期望。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更让与会代表在寒冬中感受到阵阵暖流,倍受鼓舞,那些艰辛、紧张、考验、喜悦,也悄然涌上心头……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水利艰难开拓取得丰收的一年。东北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南方发生大范围高温干旱,沿海台风密集登陆袭击。虽然挑战重重,但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较2000年以来均值少五成,防洪减淹耕地6208万亩,避免县级以上城市受淹156座,减灾效益2361亿元,为粮食实现“十连增”提供了坚强的水利保障。

  这一年,水利事业“”“”实力全面提升。水利建设投资继续增加,达到4397亿元,一大批强基础、管长远、利发展、惠民生的水利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落实,“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基本建立,31个省(市、区)全部建立由政府一把手负总责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

  这一年,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46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启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扎实开展。农村水能资源开发有序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加大。

  这一年,水利重要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完善,制定出台关于土地出让收益中央统筹资金使用管理、水资源费征收、水利建设政策性金融支持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全国乡镇(流域)水利站达到29040个,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达7.8万个,基层水利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这一年,是艰辛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丰收的一年。水利2013,一路艰辛一路歌……

  谈成绩实事求是,谈问题敏锐深刻。水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复杂,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固然有自然和历史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还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水资源要素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尚未形成,水价在资源配置、节约保护中的杠杆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全社会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有效保护水生态水环境的社会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与农业经营方式变化还不相适应……

  只有直面问题,才有对策方案。改革是必然路径,创新是唯一选择。2014年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将是水利改革攻坚的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完全符合水利行业的实际,水利改革必须走进深水区、险滩区。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推进水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陈雷部长对深化水利改革明确提出需要把握的6个方面问题: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把握好推进水利改革的方法步骤,凝聚深化水利改革的强大合力。

  “只有牢牢抓住深化水利改革这个支点,发挥改革创新的撬动和牵引作用,推动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实现水利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矫勇副部长说。

  “改革要加大创新力度,注重地区差异,既要有宏观指导,也要有实实在在的措施,既要靠水利部门自身,也要靠多部门合力。”云南省水利厅厅长陈坚说。
  “改革就要从重视骨干工程建设向既重视骨干工程又重视面广量大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转变,从重视工程建设向更好地注重工程运行管理转变,从重视水利工程管理向重视水利全面管理转变。”吉林省水利厅厅长宿政说。

  “水生态保护应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青海省水利厅厅长陈兴龙说。“可以探索划定生态红线……”广东省水利厅厅长林旭钿说。

  “陈雷部长的报告立意高远,符合实际,回答了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通篇贯穿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具有系统性、全面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水利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陈小江说。

  …………

  在讨论中求深化,在深化中求共识。与会代表围绕陈雷部长的主报告和水利改革指导意见讨论稿,结合各地各单位实际,深入展开讨论交流,会场气氛热烈融洽。代表们对深化水利改革的方向坚定不移,对改革的具体方案献计献策,对兴水惠民的前景充满信心,也深感肩负的担子很重,责任很大。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改革必须以发展民生水利、保障国家水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是为了使水利发展更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而最终目的是要让水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发展民生水利、造福人民群众依然是水利人坚定不移的追求。

  民生水利建设成果丰硕,民生水利理念不断升华,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民生水利保障体系是人民群众的期待,也是水利工作者的共识。

  民生水利,不仅要重视现阶段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还要重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仅要重视人民群众直接受益的中小水利工程,还要重视打基础、管长远、利发展、惠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不仅要重视农村广大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还要重视城镇居民对涉水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不仅要重视防汛抗旱、水利建设给人民群众创造的平安和福祉,还要重视加强水利社会管理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公平和秩序。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新时期的民生水利工作需要具备更加广阔的视野,更贴近群众需求,更符合时代特点。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改革发展的成效由人民评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对水利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定要高举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把河湖山川、水功能区、地下水水源真正保护好,为社会提供水清、河畅、岸绿、宜人的水环境,创建水生态文明新亮点,让民生水利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代表们相互勉励,坚定信心。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于实。水利改革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水利攻坚克难的号角已经吹响,关键要一件件抓好落实,一步步加以推进。新的一年,水利工作将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突出把握好“改革统领、科学发展、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全面展开。

  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虽然会议节俭、紧凑,没有鲜花、绿植,但却务实、高效,感受清新。走出会场的代表们坚定的步伐仿佛在告诉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也许会有许多不可预知的变化,但改善民生和改革攻坚将始终是水利人不变的追求。

  小浪底,这个改变了中华民族母亲河命运的伟大工程,曾经见证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在改革开放中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过程,2014年年初又见证了全国水利改革瞄准更高更远的方向拔锚起航……


本报记者采访组成员: 李先明、陶丽琴、赵洪涛、席晶、周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