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广东:落实水资源“三条红线”力促产业转型升级
“三条红线”加速形成水量倒逼机制
为促进节约用水,广东通过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并与此前建立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共同作用,加速形成了水量倒逼机制,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据省水利厅厅长林旭钿介绍,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底,广东率先在全国出台《广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 明确到2015年,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纳污控制“三条红线”的控制目标。2012年初,又配套出台了《广东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这些方案和办法成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重要依据。依据省的做法, 目前全省所有地市政府均制定了本市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
据悉,至2013年9月,广东已在2011年度和2012年度连续两年开展了考核工作。通过考核工作,使水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地方政府领导重视、部门之间的协作也明显加强,考核也给地方政府尤其是得分排名靠后的地区带来了压力,加速形成水量倒逼机制,促使这些地区加强节水和治污力度,加强对高耗水和高污染企业的限制和转型升级,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东莞市根据用水总量目标,积极推进和指导啤酒制造、造纸、纺织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技术升级改造,发布了啤酒、造纸两个行业取用水定额地区联盟标准。特别针对造纸行业进行整治,按照“五个必须”要求,对造纸企业进行全面整改,即废水回用率必须达到80%以上,废水处理必须采用化学+生物处理工艺,配套锅炉必须建设脱硫设施,必须配套建设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必须实行清洁生产,建立健全造纸行业长效管理机制,现经整改保留的95家造纸企业废水回用率基本达到80%以上。同时,以高于国家标准要求,关闭年产量5万吨以下的小造纸厂,使全市用水总量显著减少,2012年比上年减少1.45亿立方米。
近年来,广州市已将石化、钢铁等高耗水企业转移出去,并通过异地重建等方式使一些高耗水的造纸、啤酒制造等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大大降低了用水量,2012年全市用水总量比2011年减少3.98亿立方米。
通过建立目标明确、责权清晰、措施可行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加速形成以供定需,量水定产的水量倒逼机制,促进了用水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双转变,充分发挥出水资源对于促进经济转型的杠杆作用,从制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触及红线部分地区暂停新增取水
据了解,广东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考核,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次,在考核方法上,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既考核量化的红线指标,又测评具体的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各项工作,并广泛吸收网络公众参与评价,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因为触及用水总量控制红线,受到暂停新增加取水的处罚。
据悉,广东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其考核对象为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强调考核结果与所在地区用水项目的审批挂钩,把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等主要控制性指标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硬约束”,纳入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使“三条红线”真正成为刚性约束。对已经达到用水总量指标的地区,停止审批新增取水;对接近用水总量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的地区,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取水只能通过节约用水、利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等方式解决。例如,因触及省下达的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省水利厅依法暂停中山、河源等市部分火电厂新增取水,迫使企业强化节水措施或利用中水等非常规水源,淘汰落后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专家指出,通过用水考核,可以大力促进各地节水行为,提高节水意识,如广州、深圳、茂名和东莞等地开展了大量的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通过挖掘企业节水潜力,逐步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促进企业技术优化升级,提高用水效率,例如茂名石化炼制1吨原油2004年需用水1.6立方米,目前,已下降到约0.5立方米。这对于建设节水型社会,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