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提高工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2013年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着重指出“发展升级主要靠工业升级,说到底靠工业产业升级”。江西目前还属于欠发达省份,我们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根本在发展,关键靠发展,特别是必须在做大经济总量前提下提升发展水平,推动工业产业升级,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通过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我省工业发展水平,并对其运行态势进行追踪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利于准确反映全省工业发展水平和运行质量,深层次分析我省工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又利于准确把握全省省情,为各级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本文借鉴国内相关研究基础上,以熵权法为主、主观方法为辅确定指标权重,设置了包括反映产业规模、速度效率、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资源环境、信息化水平6个方面25项指标构成的江西工业发展综合指数,对我省工业发展水平展开综合评价和实证研究,并提出简短的对策建议。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本指标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江西工业实际,根据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的原则进行指标的选取。系统性原则要求指标应能全面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特征,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能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科学性原则要求既要通过总量指标反映产业发展的数量和规模特征,又要通过均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来体现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的差异,不仅通过静态指标反映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实力,而且通过动态指标反映产业发展的前景和趋势;针对性原则是说指标体系应具有针对性,使最终的评价结论能够明确反映江西工业发展水平;可操作原则要求所选取的指标要简单明确,数据易于收集,计算易于操作;动态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设计应具有动态性,可以进行动态评价。
(二)指标体系的内容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工业发展升级内涵的基础上。发展升级,是以做大总量、提升质量为主要任务,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产业规模指标。产业规模指标是从整体方面来体现产业发展现状,可以反映工业发展的历史积累。
第二,速度和效益指标。工业生产的适度增长是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这对于尚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江西尤为重要。效益是工业实现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实现速度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是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的着力点和关键点。
第三,结构调整优化指标。工业结构反映了生产要素在行业、企业、地区之间的配置状况和工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工业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
第四,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工业发展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和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要求。
第五,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指标。实现工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实现工业发展升级,必须提高资源的集约和综合利用水平,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基础上,增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六,两化融合指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工业发展升级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资源、信息化标准等信息化要素,在工业技术、工业产品、工业装备、工业管理、工业基础设施等各个层面的渗透与融合,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前文中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和对工业发展升级内涵的理解,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初步建立了产业规模、速度效益、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资源环境、信息化水平共6大类25项具体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江西工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指标性质 |
工 业 发 展 水 平 综 合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产业规模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 正向指标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亿元) | 正向指标 |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户) | 正向指标 | ||
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亿元) | 正向指标 | ||
速度效益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正向指标 | |
成本费用利润率(%) | 正向指标 | ||
总资产贡献率(%) | 正向指标 | ||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年) | 正向指标 | ||
工业投资效果系数 | 正向指标 | ||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 | 正向指标 | ||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 适度指标 | ||
结构调整 | 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比(%) | 正向指标 |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 | 正向指标 | ||
产品销售率(%) | 适度指标 | ||
规模以上工业出口增速(%) | 正向指标 | ||
科技创新 | 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 正向指标 | |
新产品产值(亿元) | 正向指标 | ||
研究与发展(R&D)投入(亿元) | 正向指标 | ||
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 | 正向指标 | ||
资源环境 |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 | 逆向指标 | |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 | 逆向指标 | ||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吨) | 逆向指标 |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吨) | 逆向指标 | ||
信息化水平 | 互联网宽带用户数(万户) | 正向指标 | |
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亿元) | 正向指标 |
注:以上工业指标均为江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标。其中:适度指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根据经验拟定合理波动范围为100-103,文中目标值取103;工业投资效果系数=时期内工业增加值增加额/当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产品销售率理想值拟定为100%。
需要说明的是,工业发展综合指数是相对数,构建工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的工作,需要通过持续深入的研究来加以完善与改进。
二、江西工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
(一)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权重是以某种数量形式对比、权衡被评价事物总体中诸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值,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综合评价的精度。考虑到工业发展水平的衡量,不仅需要结合数据本身,同时也要考虑到江西经济当前所处发展阶段及政策导向等因素。本文利用德尔菲法和熵权法进行主客观综合赋权。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越小;反之亦然。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相对变化程度大的指标具有较大权重。
计算具体过程如下:
2、计算参评指标熵值。对于某项指标,指标值差距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作用越大;如果某指标的指标值全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
(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个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因而不具有可比性,无法进行直接运算。因此,在使用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前,必须将各具体指标的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三)指标数据处理与计算
1.数据采集及处理。本文根据2003-2013年《江西统计年鉴》、《江西工业统计年鉴》以及相关部门年鉴,获得原始数据,部分缺失数据通过SPSS11.0线性插值法进行处理,得到2003-2013年江西工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指标数值。
2.采用德尔菲法和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根据上述熵值计算步骤,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客观权重,再根据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得到2003-2013年各项指标的综合权重(见表2)。
表2江西工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权重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权重(%) | 权重排序 |
产业规模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4.0380 | 12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 | 3.4554 | 24 |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 | 3.0455 | 25 | |
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 | 3.8616 | 19 | |
速度效益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3.4750 | 23 |
成本费用利润率 | 3.9056 | 17 | |
总资产贡献率 | 3.8793 | 18 |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4.0785 | 9 | |
工业投资效果系数 | 4.0825 | 8 | |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 4.0625 | 11 | |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 4.0364 | 13 | |
结构调整 | 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比 | 4.0641 | 10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 | 3.9172 | 16 | |
产品销售率 | 4.4804 | 3 | |
规模以上工业出口增速 | 4.1987 | 7 | |
科技创新 | 有效发明专利数 | 5.0502 | 1 |
新产品产值 | 4.2061 | 6 | |
研究与发展(R&D)投入 | 4.8572 | 2 | |
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 | 4.3266 | 5 | |
资源环境 |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 4.3834 | 4 |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 3.9561 | 15 | |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 | 3.6582 | 20 |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 3.5038 | 21 | |
信息化水平 | 互联网宽带用户数 | 3.4980 | 22 |
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 | 3.9798 | 14 |
三、江西工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一)指标权重分析
表2结果表明,江西工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权重在5%以上的只有1个,为有效发明专利数;权重在4%—5%之间的指标有12个,主要是速度效益、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指标;权重在4%以下的指标有12个,主要是产业规模和信息化水平指标。
根据熵值法权重越大的指标影响越大的原理,可以发现2003-2013年间,对江西工业发展水平影响居首位的指标是科技创新类,权重最大的前六项指标中有4项为科技类指标;其次是速度效益和结构调整指标,速度效益类指标较多,总权重达27.5%,结构调整类指标总权重为16.7%;产业规模和资源环境指标影响相对较小,其总权重分别为14.4%和15.5%。这表明,随着江西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效率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结构逐步改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更加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综合指数及结果分析
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处理后的数值及其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江西工业发展水平历年综合发展指数(见表3)和各项指标主要年份发展指数(见表4)。
表32003—2013年江西工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
年份 | 产业规模 | 速度效率 | 结构调整 | 科技创新 | 资源环境 | 信息化水平 | 综合指数 |
2013 | 14.21 | 17.23 | 10.17 | 18.71 | 5.68 | 7.48 | 73.48 |
2012 | 11.30 | 14.96 | 10.54 | 13.42 | 8.93 | 5.47 | 64.62 |
2011 | 9.33 | 15.06 | 11.94 | 9.40 | 4.13 | 3.58 | 53.44 |
2010 | 8.85 | 14.34 | 11.51 | 5.79 | 6.98 | 0.97 | 48.43 |
2009 | 6.78 | 10.48 | 8.60 | 6.58 | 8.17 | 0.64 | 41.25 |
2008 | 5.07 | 10.42 | 7.80 | 5.62 | 6.85 | - | 35.76 |
2007 | 4.23 | 13.14 | 9.28 | 4.45 | 3.58 | - | 34.67 |
2006 | 2.79 | 10.42 | 10.82 | 3.70 | 4.09 | - | 31.82 |
2005 | 1.55 | 7.98 | 6.06 | 1.77 | 6.93 | - | 24.29 |
2004 | 0.91 | 8.09 | 5.01 | 0.50 | 8.41 | - | 22.92 |
2003 | 0.00 | 2.71 | 3.33 | 0.00 | 11.23 | - | 17.27 |
表4主要年份江西工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指数
年份 | 2013 | 2010 | 2007 | 2004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 | 2.81 | 3.05 | 1.84 | 0.60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 | 3.46 | 1.94 | 0.74 | 0.11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4.08 | 2.04 | 1.01 | 0.14 |
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 | 3.86 | 1.83 | 0.64 | 0.07 |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 0.73 | 0.30 | 0.96 | 0.52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0.00 | 2.36 | 3.09 | 3.48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4.04 | 2.78 | 1.44 | 0.26 |
总资产贡献率 | 3.88 | 2.90 | 1.39 | 0.26 |
成本费用利润率 | 3.91 | 3.38 | 2.04 | 0.00 |
工业投资效果系数 | 0.61 | 0.33 | 3.25 | 3.40 |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 4.06 | 2.28 | 0.97 | 0.16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 | 3.92 | 3.71 | 2.47 | 0.21 |
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比 | 3.96 | 3.34 | 2.70 | 0.73 |
规模以上工业出口增速 | 0.11 | 2.38 | 2.36 | 2.60 |
产品销售率 | 2.18 | 2.08 | 1.74 | 1.47 |
R&D投入 | 4.86 | 0.60 | 1.28 | 0.16 |
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 | 4.33 | 2.04 | 1.80 | 0.10 |
有效发明专利数 | 5.05 | 1.17 | 0.28 | 0.09 |
新产品产值 | 4.48 | 1.98 | 1.08 | 0.15 |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 4.38 | 3.34 | 0.49 | 0.00 |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 | 0.70 | 0.00 | 0.18 | 2.87 |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 0.60 | 2.26 | 0.45 | 2.26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 0.00 | 1.39 | 2.46 | 3.28 |
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 | 3.98 | 0.51 | - | - |
互联网宽带用户数 | 3.50 | 0.45 | - | - |
注:-表示数据缺失。
从综合评价结果看,近10年来,江西工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综合发展指数保持稳步上行趋势,由2003年的17.27提高到2013年的73.48,提高56.21。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上行趋势有所减缓,金融危机以后在国家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又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2011年开始加速回升。
分指标类型来看,①提升较多的是科技创新类指标,十年间提高18.21,占综合指数提高量的32.4%。其中有效发明专利数发展指数提高最多,达4.96;R&D投入和人员数稳步增长,新产品产值稳步提高。②速度效益类指标提升较快,由2003的2.71提高到2013年的17.23,提高14.52。其中,除工业投资效果系数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发展指数略有波动外,其余四项指标都稳步上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发展指数提高最多,上升4.06,其次是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4.04。③产业规模综合指数由2004年的0.91提高到2013年的14.21,提高13.3,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贡献4.08,利税总额贡献3.86,资产总计贡献3.46,企业数贡献2.81,分别比2004年提高3.94、3.79、3.35和2.21。④从结构调整类指标发展指数看,江西工业经济结构转变提升较慢,2003-2013年间综合发展指数仅提高6.84。其中,工业出口贡献率下降较大,发展指数下降1.67;非公有制工业占比发展指数上升较多,提高3.96。⑤资源环境类指标指数波动较大。从资源环境类指标发展指数看,江西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消耗较大,2003-2013年间综合发展指数下降5.55。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发展指数均呈波动下行趋势,从2003年到2013年分别下降了2.96、3.46和3.5。仅有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发展情况较好,发展指数提高4.38。⑥信息化水平类指标稳步上升,由2009年的0.64上升至2013年的7.48,上升6.84。
图12003-2013年江西工业发展指数趋势图
由各项指数发展情况综合分析十年间江西工业发生的积极变化如下:
1.工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提高,规模不断扩张。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01户,完成工业增加值5755.50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882.40亿元,户均资产1.79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1.5倍、12.1倍、17.4和1.4倍。2013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有28家,合计收入达到5794.2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1.9%;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3家,其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8.1%;其中江西铜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部分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13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生产手机5513.44万台,同比增长24.2%;锂离子电池32323.78万只,增长115.5%;矿山专用设备16.58万吨,增长16%;化学药品原药5.16万吨,增长14.4%;十种有色金属156.22万吨,增长7.3%;汽车36.81万辆,增长7.1%。
2.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工业生产经济效率稳步提升。2003-2013年,江西经济效率发展指数提高14.52,占综合指数提高量的2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46481元/人?年提高到278594元/人?年,增长了499.4%;总资产贡献率由8.5%提高到24.38%;成本费用利润率由3.65%提高到7.19%。这些指标表明江西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逐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促进了劳动者收入提高,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2003年的10521元提高到2013年的43582元,提高了314.2%,劳动者报酬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吸引优秀的人才,增强员工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非公有制工业蓬勃发展,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江西非公有制工业的蓬勃发展,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3-2013年,江西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比发展指数提高3.96,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32.1%上升到79.5%,提高了47.4个百分点。2013年,江西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单位数达到6965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1.6%。实现工业增加值4575.68亿元,增速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1%。从工业产品销售情况来看,江西工业产品销售率发展指数整体上行,产销衔接较好。产品出口依存度逐步降低,2013年工业内销产值达22667.06亿元,全年出口交货值仅占销售产值的7.3%,比2010年降低1.6个百分点。
4.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从科技创新类指标发展指数来看,2003-2013年其各项指标都稳定增长,研发投入由12.27亿元上升到110.64亿元,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由8800人上升到29519人;企业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稳步增加,由150件上升到2333件;新产品产值由127.31亿元提高到1691.86亿元,这些数据显示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政府不断出台各类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加大财政科技拨款额,鼓励企业进行研发资金投入,着重培养研发人才,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了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5.节能减排初显成效,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发展指数提高较快,特别是2008年以后增长较快,2013年达4.38;从污染物排放来看,2011年以来工业废水和二氧化硫排放控制效果较好,呈下降趋势。2013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906.6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4%;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90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5.3%。全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40.1%,比2005年下降5.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增长的代价大为降低。
6.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两化融合不断推进。2009-2013年,两化融合呈快速上升趋势。2013年信息化水平发展指数为7.48,比2009年提高6.84。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上升0.8个百分点,互联网宽带用户数增长66.8%。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工业发展蓄积了潜力。
四、影响江西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来,江西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在工业的强力拉动下,全省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工业化与国民经济发展实现了良性互动。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江西工业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程度不够,产业结构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江西工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注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但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转型升级效果还未充分体现。2003-2013年,江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发展系数至2011年升至最高点后缓慢下降,2013年比2011年下降0.35,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25.4%下降至2013年的24.4%;201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低于全省工业平均增速0.2个百分点。
(二)工业投资效果仍显不足,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江西工业投资稳步增长,但增速仍需提高。2004-2013年,工业投资效果系数发展指数下降2.79,这表明工业投资的力度仍显不足。新投产的大型工业项目不多,2013年全省亿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1171个,仅比上年同期增加153个。与此同时,受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及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等因素影响,在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生产成本上升特别是融资难、融资贵等多重压力下,实体经济投资意愿有所减弱,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业发展后劲。
(三)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一定的困难,生产经营的利润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2-2013年,江西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稳步提高,但是部分效益指标发展并不理想,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发展指数由2010年的3.38下降到2012年的3.01;总资产贡献率发展指数在2011-2012年呈下降趋势。2013年,市场需求未出现明显改观,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多困难。一是成本居高不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支出同比上升0.29元;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91.6%,较2012年上升0.4个百分点;二是产能过剩的矛盾突出,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萍钢、新钢、中石化九江分公司等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负增长或零增长。2013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1.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1.6%,PPI、IPI已连续18个月呈下降态势。2013年,我省产能利用率为75%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低于产能利用率85%左右的正常水平,水泥、钢铁等重点产能过剩行业形势严峻。
(四)发展方式仍较粗放,环境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尽管我省节能减排已初显成效,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型转变,但是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三大指数均比2003年大幅下降,分别下降2.96、3.46和3.5,环境保护力度亟待加强。同时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时期,也是资源和环境压力迅速上升时期,2013年,全省工业创造了45%的GDP,却消耗了73%左右的能源,工业单位能耗是第三产业的3.5倍。从工业内部看,全省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5.3%,而能耗占比却高达91.6%,重工业中的石油、炼焦、化工、水泥、钢铁、有色、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左右,能耗占比85%,重化产业结构导致对能源依赖较高,其对能耗增长的拉动远大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未来节能降耗压力依然很大。
(五)工业产品出口减弱,销售增长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反映工业产品销售的指标来看,2003-2013年,产品销售率发展指数和出口增速发展指数均有一定程度的波动,规模以上工业出口增速发展指数由2006年的4.2下降至2013年的0.11,下降4.09。2013年,江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24447.66亿元,同比增长15.5%,低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0.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交货值1780.60亿元,同比增长5.3%,出口增速回落影响工业产品销售的增长。
五、提高江西工业发展水平的几点建议
“十二五”后期,江西工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省上下应在维持工业平稳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大力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一)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大工业经济总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工业经济领域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走出一条有江西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加快发展中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在调整优化结构中加快发展。一是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形成各类企业竞争合作基础上共同发展的组织格局。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应从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两方面着手。对于骨干企业应推进强强联合,培育若干拥有名牌产品、先进技术、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为其提供信息咨询、融资贷款、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社会服务体系,使之朝着“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二是要优化行业结构。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节能环保低碳产业,通过提高这些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实现优化行业结构、带动工业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
(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工业高级化发展步伐
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源泉,工业走出低端的关键是制造技术的积累和创新,工业结构的升级取决于技术结构的升级。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着重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技术支撑、创新成果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等方面,帮助行业和企业突破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江西工业向高级化发展。一是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工业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改造。二是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三是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四是推动创新成果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把科技成果转化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实施标准战略,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转化;在市场需求方面为自主创新创造环境,形成在满足性能要求条件下优先使用省内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机制和氛围。
(三)推动工业节能降耗,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高速发展的重化工业对资源能源的巨大需求,与国内资源蕴藏量相对不足存在矛盾。因此,在积极探索保障资源稳定供给的方法和途径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工业节能降耗。一是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二是要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工作。三是要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四是要促进循环经济模式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五是要推动资源回收利用、再制造行业的发展。六要大力推行新能源,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四)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实体经济经营效率
工业经济效益既是生产经营成果的反映,也是扩大再生产的动力,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发展质量的好坏。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政府的服务和支持。一是要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提高政府服务职能,要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服务能力,打造现代化的服务型政府。二是要采用多种手段,加大对高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从财政、税收、金融、人才引进等多方面加大对高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三是要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培育资本和劳动力市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创业和经营环境;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促使优质资源流入实体经济;加强劳动力培训和引进,帮助企业解决结构性用工困难的问题,规范企业用工方式,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课题负责人:曹青云
课题组成员:杨裕光、卢俊波、刘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