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升江西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对策研究

04.12.2015  10:11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的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在省委、省政府发布实施的《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做大产业平台,强化产业支撑,优化城市空间,繁荣城镇经济,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之路。江西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和产城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以融合发展理念建设工业园区,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互促进的产城融合之路,是推动我省工业园区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强园区发展后劲和竞争实力、实现传统园区转型升级的有效突破,也是加速我省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迫切要求。

 

  一、江西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取得的显著成效

 

  1、科学规划引领,以融合发展理念建设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初现成效。江西工业园区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1年,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揭开了我省工业园区发展的序幕。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江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全省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的建设发展,根据城市发展和产业集聚的需要,注重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的相互协调融合,将园区的产业布局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融为一体。全省各工业园区严格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各自的发展实际和产业特点,编制了《园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等,并从增强过程监督、健全机制、整合力量入手,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初步实现了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逐步融合,进而推动江西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的相融共生、相融共进。

 

  2、坚持工业主导,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突出。江西作为欠发达地区,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为此,我省坚持以工业为主导,科学把握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规律,以培植产业集群、实现工业集约化发展、打造新型工业化发展平台为目标,坚持以产带城、以城促产,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目前,全省工业园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速度和质量不断提升,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2014年全省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226.75亿元、工业增加值5454.4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6%和80%,已经成为江西加速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拉动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火车头,为实现江西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绿色崛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3、围绕产城融合,园区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示范明显。我省围绕产城融合高位推动工业园区建设,坚持特色为本、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力促工业化与城镇化相结合、工业与服务业相融合,打造集工业、商贸、生活和服务为一体的城镇新区。如南昌高新区坚持“产业基地与科技新城”同建的发展理念,实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重点引进和发展光伏光电、新材料、航空、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依托丰富的湖泊资源,启动了瑶湖生态科技新城建设,高起点规划布局了国际社区、紫阳大道特色商业街区、总部经济港、高知人才社区、瑶湖森林公园等城市功能区。并在20平方公里的瑶湖外围规划布局了光伏产业园、国际医药创新园、LED产业园、航空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园区。瑶湖10000亩的湖心岛规划为研发总部区及低碳社区。赣州龙南经开区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和旅游等消费型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以经营城市的理念不断增强经开区的配套服务功能。

 

  4、突出服务共享,立足园区建造宜居新城辐射广泛。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深化开放合作和改革创新,走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构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良好格局。进一步加强新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心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园区延伸。做到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注重均衡,构建现代教育服务体系;注重覆盖,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注重延伸,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体制健全、多元救助、手段先进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统筹工业园区、商贸园区、居民社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前,江西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产业新城,进而保障了产城融合朝更高端、更现代、更科学的方向可持续发展。

 

  二、工业园区产城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配套服务功能不明显。由于大多数工业园区在空间布局上都在离主城区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多数工业园区除具备水、电、路、通讯等“七通一平”的基础工程服务设施外,必要的生活性服务设施配套及治污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现有的一些基础设施也无法完全覆盖和正常使用,严重制约了企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如作为南昌市产城协调发展程度相对较好的高新区,在规划建设中也同样存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落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医药园区、软件园区等一些园区虽然已有大量企业入驻,但商业、学校、医院、职工宿舍、租赁房、公厕、企业污水处理、垃圾中转站等必要的生活性服务设施还不是很完善,甚至一些配套基础设施都还停留在规划当中。

 

  2、园区产业集群度偏低,工业支撑能力偏弱。产城融合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只有产业发展而没有城区发育,充其量还只停留在工业园区;同样的,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只是土地的城镇化,那就会形成“睡城”、“空城”和“死城”,城市发展后劲乏力,不仅发挥不了产城融合的应有作用,而且会拖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目前我省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产业和企业少,缺少有区域影响力和全国影响力的支柱产业与龙头企业。2014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8271家,不及江苏的五分之一。企业聚集度低、产业链短、精深加工能力弱,产业层次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能力较弱,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资本、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占到86.7%。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对能源、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很高,致使能源消耗水平高,工业经济效益低,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如2014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仅占GDP的44.5%,而工业消耗的能源占全省能源消耗总量的72%,两者相差27.5个百分点,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而且增加了资源环境的压力,严重影响了产城融合建设进程和成效。

 

  3、园区产城融合龙头带动不足,经济聚集和辐射功能发挥不充分。江西纳入统计的89个工业园区(不含12个筹建园区)中,有17个国家级开发区(7个国家级高新区、10个国家级经开区),但截止2014年底,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仅有南昌高新和九江经开两个,个别园区尚未过百亿元,工业总量不大,大企业大项目不多,低小散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相对而言,江西工业园区不大不强,产城融合规模相对偏小、进度不快,且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龙头带动效应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就使得江西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经济聚集与辐射功能不能有效地发挥,不能充分发挥集聚效益和辐射能力,无法带动整个城区乃至区域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4、园区产城融合提升作用不明显,创新创业孵化功能不强。尽管我省工业园区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吸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创新创业孵化功能不强,人气、商气仍待兴旺,发展空间不足,普遍存在资金、人才和高端技术匮乏的问题,创业创新氛围不浓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导致企业技术创新整体实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产业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各市场主体在重视研发、设计、专利、品牌、标准,发展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行业,推动产业向价值链前后两端延伸方面做的还不够。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省工业园区产城融合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提升江西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对策研究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园区产城融合的关键是将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结合点和有效突破口,根据工业园区的建设需要布局城市新区,把城市和园区作为一个整体,以产业功能来定位、以城市功能来配套、以生态功能来融合,着力抓好“多规合一”。围绕工业园区定位和主导产业发展,学习借鉴外国、外省先进工业园区理念,在产城融合规划设计中,坚持适度超前,着眼园区长远发展,统筹考虑项目功能和规模,以特色化理念规划园区,以城市化的理念建设园区,以产业化的理念发展园区,以主动对接的理念服务园区,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2、抓好产业集群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抓好发展产业集群这个推进产城融合的重要抓手。全省工业园区应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充分利用园区这一重要平台,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初步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集聚效应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工业产业集群。针对目前全省重点调度的60个产业集群,突出特色、差异发展,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加快培育和壮大适合各自实际的特色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发挥园区的载体作用,加快形成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以产业聚集带动和促进人口聚集。同时要坚持产城融合、集约发展,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结合、工业与服务业相融合,打造集工业、商贸、生活和服务为一体的城镇新区,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市承载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把产与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推动产城一体、产城互动,促使园区发展和城镇建设相互配合、协调同步、整体推进。在做大做强工业园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投融资体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园区内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各类综合性和专业型市场,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餐饮、娱乐、信息、银行、交通服务、物流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及第三产业,提升宜居宜业水平,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4、围绕园区产城融合,打造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紧密结合各地和工业园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拓宽招商引资的领域和渠道,努力提高招商引资项目质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抓紧制定地方性政策,激励科技人员、企业家创新创业,借助“互联网+”的开放性、无界性、平等性,打造工业园区的电子商务业、信息服务业、益民服务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业者的良好风尚,注重培养和引进园区所需的各类人才,提高人才的工作、生活和成长质量,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和氛围。努力实现官、产、学、研、资、介、贸的有机结合,打造孵化服务机构、创业资本市场和信息网络构成的完整体系,建立以创业投资资金、科技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创业孵化资金和担保资金等为重要内容的创新创业资本市场。

 

  5、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产城和谐发展。产城融合的终极目标是要为人打造优质的就业、创业环境和宜居、安居环境。绿色低碳,环保生态是城市发展的趋势。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必须坚持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生态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融合发展。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坚持合理布局、聚集发展的原则。按照循环经济发展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方针,从源头上减少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的要求,推动各类资源向园区集中,引导产业加快聚集,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产业聚集提升、资源循环集约、产城融合发展的格局。园区要严格设立项目及产业准入门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进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低碳环保的特色产业项目入驻,加快淘汰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产业,扶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高土地、水、能源等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使产业功能、城镇功能与生态功能融为一体。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我省工业园区品质。

 

  6、巩固产城融合成果,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产城融合的核心是围绕人而展开的,实现多元要素均衡协调发展。提升江西工业园区产城融合,要以人为本,通过产业引领,以城市为载体,努力实现产城文化融合、资源共享、产业结构互补,提供更有价值的工作机会,创造更适宜的生活环境,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达到产、城、人的高度协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省工业园区应通过产城融合,加快改变城乡二元治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户籍、财税、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医疗等城乡分割体制,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稳妥推进拆迁安置工作,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不断完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努力保障其教育、就医、就业的平等权利,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园区产城融合成果真正惠及千万新城民众。

 

  课题组负责人:杨裕光

 

  课题组成员:卢俊波、丁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