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掀起火热“新移民文学风”

16.11.2014  13:34

专访知名海外华文女作家施雨、曾晓文

  说起《陆犯焉识》《金陵十三钗》,人们会想到严歌苓;说起《金山》、《余震》,人们会想到张翎……如今,新移民作家已成为华文文学一面响当当的旗帜。

  11月15日上午,包括虹影、陈河、曾晓文、施雨在内的59位知名海外华人作家,带着他们的文学成果和心得齐聚南昌,共论文学创作,在江西掀起一股火热的“新移民文学风”。

   ◎施雨:用母语写作是一种乡愁

  写下《刀锋下的盲点》《纽约情人》等多部小说的施雨已经是南昌的“常客”了,她参加过两届滕王阁笔会,这是第五次来南昌。“南昌变化太大了,越来越漂亮,不仅城市美,而且山清水秀,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学医出身,施雨曾在美国纽约下城医院、得州大学西南医学院中心等医疗机构做过11年医生。但最后还是“弃医从文”,选择了文学。“中国文化在我们身上痕迹很重,是骨血里的东西。在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下,我们有着对故国的眷恋。这种眷恋用母语表达是最恰当也是最自然的。”施雨说,最初在国外写作并不是想着要当一个作家,要写给读者看,而是一种深深的乡愁,就像他乡的游子怀念家乡菜一样,因此才会选择用母语写作。

  谈到新移民文学近年来的发展,施雨用了“无法想象”一词来表达,“十几年前,新移民文学的军团只有几十人,现在有好几百人,而且每个人都有十几本书,社会身份遍及五大洲,他们的作品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施雨笑着说,这次来到南昌参加新移民文学成果展,看到新人辈出,有那么多的好作品,也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热情,“回去就有想创作的冲动了。

   ◎曾晓文:与江西很有缘分

  凭《旋转的硬币》获联合报系文学奖、《苏格兰短裙和三叶草》进入“2009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的旅加华人女作家曾晓文,昨天出现在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成果展时身边围满了书迷,争相捧着她的新作要求签名。

  “我们这批人是典型的上世纪60年代生人,90年代出国,在国外生活了二三十年,写作有一个共同特点——早期写一些被称作海外伤痕文学的作品。”上世纪90年代,曾晓文远渡重洋到美国生活9年,后又移居加拿大,从漂泊无依,到现在落地生根。

  “每个时期所写的文字均能反映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近些年来新移民作家基本上生活上都安定下来,作品更多了一些人性的思考和心灵的探索。”曾晓文说,她如今的作品并未过多关注于移民的伤痕,而是呈现在经历转变和离散后,移民内心对安宁的追求,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对人类永恒主题的拓展。

  曾晓文向记者介绍,现在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数量很大,勤奋创作的人多。海外也有很多华文文学团体,如加拿大中国笔会、文心社、加拿大华人作家协会等。

  曾晓文透露,她对江西的茶文化和瓷文化很感兴趣,如果有机会将会在新作中融入江西的文化元素。

  (记者陈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