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本土话剧《遥远的乡土》如何赚“点赞”
携“乡土”唤“初心”——江西本土话剧《遥远的乡土》如何赚“点赞”
新华网南昌1月15日电(记者袁慧晶)在经济欠发达的江西省南昌市,话剧市场的热度距离“红火”还很遥远。而一部主旋律题材的本土话剧竟然能连演三场座无虚席,有人还在剧院门口看见了“黄牛”。听说,这部话剧的风格还是少见的古装题材,是怎样的故事让观众无距离感的同时能“红了眼眶”?记者走进《遥远的乡土》的台前幕后寻找答案。
“叫板”海昏侯
1月13日至15日,由江西省话剧团主创的话剧《遥远的乡土》在南昌连演三场。剧团打出了这样的宣传标语:“谁说江西只有海昏侯,他(余墨林)的故事更峰回路转、扣人心弦!”敢“叫板”海昏侯,他们的底气何来?
据悉,这并不是《遥远的乡土》在江西的首演。早在去年12月7日至9日,这部“土生土长”的话剧在江西省话剧团的经典剧场中进行了连续三天的试演。“剧场几乎座无虚席,最后一场演出还有‘走后门’进来的观众站着看完全场。”剧场经理王茂林回忆说。
而记者在现场发现,绝大多数观众散场后没有直接走人,而是聚在演员介绍表前“认角”并留影。教小学的张老师就是“认角”人群中的一份子,她对剧中塑造的反派人物余九皋印象深刻:“这个坏痞子,演得真不错。”
南昌市民匡凯则把这部剧看了两遍,他的两次观剧有不一样的感受:“第一次是被开场的大气、舞台的华丽所震撼,第二次则更深入剧本灵魂,感受到剧中人物的乡愁与担当。”
从剧团搜集的观众反馈来看,绝大多数观众被剧情打动至“眼睛红红”,更有观众笑言“全剧无尿点”。这些景象在一个非话剧“热土”的城市出现实在难得,更不论这还是一部“根正苗红”的主旋律大剧。
“为人、为事、为官”的反思
《遥远的乡土》讲述的是清代道光年间天宝县白鹤村的一段传奇故事。五品翰林院侍读余墨林因为武英殿失火而独承过失,以一己之力挽救部下五十四人,被贬为田舍郎之后,回到家乡白鹤村,接管义仓、开创书坊、慷慨赈灾。
据悉,在创作过程中,主创人员先后三次推翻原有的剧本,在不断地推倒重来中完成了最终的情节、人物的构建。
三场试演后,江西省话剧团没有满足于观众的好评,而是举团进京首演,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里接受了更为挑剔的京城观众的“审阅”。“我们需要听到更多的反馈,来帮助这部剧改得更好、走得更远。”团长林翰说。
作为一部主旋律话剧,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编剧步川期望能表达出三个层面的追求:一是故事层面,余墨林被革职后回到故里,办书坊、经营义庄,勇敢担起责任,在乡土的怀抱中凤凰涅槃。二是主题层面,该剧丰富的内涵简单说来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官”,同时寄忠孝节义、家国情怀等于其中。三是精神层面,即人人皆有的乡愁,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土壤。
“至于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步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