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浮梁县衙:珍遗史迹 进门有益

25.04.2015  20:14

图①:浮梁古县衙。

肖晓摄

图②:浮梁古县衙全景。

肖晓摄

图③:浮梁古县衙大门。

资料图片

编者按:“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曾悬挂在我国现存的多座古县衙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以此联勉励市县委书记。

古代官员多在官署内悬挂匾额楹联,多以官箴戒约自勉,不时点醒修身、为官、治政的行为规范,折射出古代社会对执政者官德的期待。贪庸无为总被雨打风吹去,但清官能吏永远能从史书走进人们心中。当然,古代的官德文化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的廉政文化是有区别的。回望历史,我们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营养,对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设有所助益。

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现在,我们来一起走进这些古县衙,穿越厚重的历史。

读过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还记其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如今的浮梁县只是江西景德镇市的一个县,然而历史上的浮梁地处皖浙赣交通要道,且由于掌管景德镇重镇,以瓷、茶两大贡品及税赋贡献大,自唐以来,一直位于望县之冠。通常我们都说知县是七品芝麻官,而在浮梁,历朝县令却官居五品。

自然,浮梁的衙署规格也非同一般,现今的浮梁古县城内仍保留着已有1390年历史的县衙署,占地6万余平方米,房屋300余间。

珍遗史迹,进门有益”。迈进这座“江南第一衙”,首先领略的便是严格的“规制”:坐北朝南、轴线对称、左文右武、前朝后寝,衙门中轴线上从进大门起,经仪门、大堂、二堂、三堂,深邃而森严,令人望而生畏,真是“天下衙门深似海”。一层又一层,一院又一院,在古代,所有的衙门建筑都严格按照官定的规制布局,这一点在《清会典》里便有明确记载:“各省文武官皆设衙门,其制,治事之所为大堂、二堂,外为大门、仪门,宴息之所为内室、为群室,吏攒办事之所为科房,官大者规制具备,官小者依次而减。

修建官衙,古人秉持一条总原则——“不可追求奢华而僭越”,就连房屋的间架结构也有“规制”,“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所以,浮梁的县衙大堂五间五架九檩,列五柱,高大、轩昂、庄重。整个衙署未饰油漆彩绘,梁柱斗拱施以朴实素净的雕刻,厅、房简朴实用。

穿越了时空,领略了古代衙府的风貌,最值得凝神驻足的,便是从大门到三堂,处处建筑物上均有的匾额楹联了。一方方匾额上的简练文字,表明了知县自己的官风、心迹、政愿,也蕴含着清廉务实的官德文化。县衙三堂的横匾上书写着耐人寻味的三个大字——“清、慎、勤”。“清慎勤”典出三国时司马昭训长吏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字字都渗透为官廉洁、处事谨慎、为政勤勉的思想。

逢屋必有匾,有门必有联,在浮梁县衙各主要建筑物门前,还有一副寓意深刻、包蕴丰富的楹联。浮梁县衙大门楹联:“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大堂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三堂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提醒着为官者应时时为百姓谋利益。

勤政为民、大局为重是知县行为的准则,如头门背面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头过;门庭豁开,江山常在掌中看。”大堂背面楹联“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事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更道出了“为政”“当官”的核心问题。

如今,浮梁县衙已经成为“江西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随处可见清廉官德文化物品和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