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春播需看“老天脸色”
人民网南昌3月6日电 草长莺飞,花红柳绿;春回大地,江西又到了双季早稻播种育秧的时节。而双季早稻的播种育秧,很大程度上,得看老天的“脸色”。
确定播期需“看天”
科学的确定早稻播种时间要看天气。双季早稻的播种期,可以说是早不得、晚不得;播种过早,气温偏低,易造成烂种烂秧;播种过迟,则延误农时、影响全年的生产安排。一般来说,要做到“播种时期看常年,播种日子看当时”;当气温稳定在10℃以上、连续3~4个晴天最适宜播种。江南春季冷空气频繁,可于春分前后选择“冷前浸种、冷中催芽、暖头播种”,达到既不误农时,又可避免低温影响的目的。
据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研究,受气候变化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稳定通过10℃初日有明显提前的趋势,早稻播种期可适当提前,适当增加中、迟熟品种的种植面积;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增加粮食产量;但为了减轻极端天气的影响,还是需要采用保温方式、分批分期进行播种。
播后管苗要“看天”
播种后要做到“看天管苗”。江南春季是个“雨纷纷”的季节,阴雨多了,就成了灾害。根据江西省地方标准“江西省双季稻气象灾害指标”,3月11日~4月20日,出现日平均气温低于10℃且每天日照少于1小时的阴雨天,持续3~4天为轻度低温连阴雨灾害,持续5天以上即为重度灾害,导致早稻烂秧。应对此灾害,主要依靠推广保温育秧、及时盖膜保温等措施。
江南的春天还长了一张“孩儿脸”,常常是说变就变。到了春天,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各类强对流天气,常常轮番登场,给早稻育秧“捣乱”,是影响春播的又一大气象灾害。对于这一类灾害,可以靠“盖”和“灌”。强降水、冰雹来临前,对于保温育秧的秧田,要及时地盖好压紧棚膜,加固棚架设施,棚不倒、膜不掀,各路“捣乱分子”便不能为所欲为;对于已经揭膜或露地育秧的秧田,及时灌上深水,就可以大大减少强降水、冰雹的杀伤力,降低秧苗折断、感染病害的机率。
雨后转晴、连晴天更要注意“看天管苗”;一是要根据气温适时揭膜通风,防止高温影响秧苗生长;二是雨后转晴秧田排水要科学,防青枯死苗。
新技术育秧离不开“看天”
近年来,工厂化育秧、集中育秧等新技术,使早稻育秧抵御低温、降水等外界不利环境的能力大大加强;但是也带来新的问题,即棚内小气候问题。各类育秧棚自身的保温效果差异很大,在不同天气下的保温能力也大相径庭,如果按照统一的模式来管理,很可能造成棚内温度不当,引起烂种烂秧。而且由于新型育秧方式具有规模化、产值高的特点,脆弱性也更高,一旦受灾,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部分学者研究发现,保温育秧方式,增加了早稻秧苗感染苗瘟的机率。
因此,推广早稻育秧新技术,需要先行开展不同天气条件下膜内外温、光、水等气象要素变化规律的研究,做到“看天”科学管苗。(时雨、郭瑞鸽、朱星球)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